睡觉前设置多个闹钟,宁愿五分钟醒一次也要关掉闹铃接着睡,每天早晨都会和闹钟进行一番拉扯,用拖延的方式来对抗早起的负面情绪,享受赖床的快感,最后在“再不起就来不及了”的极限状态下才艰难爬起。这样的起床状态,是不是正在阅读推文的你?
赖床是我们逃避现实生活的一种方式,睁眼醒来想到接踵而来的学习、考试、社交……只想再逃回梦境中继续享受片刻的温暖与舒适,好像不醒来就能忘掉烦恼、保持快乐。尽管偶尔面临迟到或耽误事情的风险,但我们还是抱着“不赖床就是对被窝的不尊重”的想法过了一天又一天。当然,赖床不仅仅是一种主观态度,也与气温、日照等因素有关。气温、日照影响体内褪黑素、皮质醇的分泌,尤其是在气温低、日照时间短的冬季,两者的共同作用降低了我们对外界的感知能力,更容易沉沉昏睡,赖床就更是常见了。
那么,我们一定要改掉赖床的“坏习惯”吗?非也!赖床可能还是一件“好事”,对于健康和精力恢复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
2023年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的研究人员在《Journal of Sleep Research》上发表的一篇题为“睡眠丧失?关于早晨为什么要使用间歇性的闹钟,以及它如何影响睡眠、认知、皮质醇和情绪(Is snoozing losing?Why intermittent morning alarms are used and how they affect sleep,cognition,cortisol,and mood)”的论文称:
“与早上闹钟响起后立刻起床相比,设置重复响铃的闹钟,并且在第一次闹钟响起后再打个 30 分钟的盹儿,赖会儿床,或可改善大脑认知表现,减少身体疲倦感和一天的情绪状态。”
这一研究分为了两个部分。
在第一部分,研究人员用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了平均年龄为34岁、其中女性占66%的1732名参与者的睡眠数据,发现有69%的人会使用闹钟的重复响铃功能或者会设置多个闹钟,每个闹钟之间的平均间隔为 8分钟,在闹钟响了之后,他们平均会赖床22分钟。
第二部分研究包含了一些精心设计的实验,研究对象也缩小为31名喜欢赖床的人,研究人员测量了被试者(心理学实验或心理测验中接受实验或测试的对象)的睡眠质量、认知能力、皮质醇水平和情绪状态。
结果发现,赖床可以帮助人恢复清醒,调整自己的情绪状态,同时获得更为充沛的能量。具体而言,研究中那些倾向于赖床的被试者起床后的40分钟内,在认知能力的测试中展现出更佳的表现。同时,他们的身体疲惫感和困顿状态也有所缓解。此外,随着逐渐清醒,他们的情绪状态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与刚醒来时相比,醒来40分钟后的他们更擅长社交,并且展现出更为乐观的心态。
在赖床的过程中,我们从深度睡眠的状态里逐渐清醒,给心率、血液循环、代谢等身体机能一个调适与转变的缓冲空间。同时,在心理层面,我们的认知水平、感知能力和情绪也在逐渐恢复到清醒时的状态。这样一来就能减少被突然吵醒、慌忙起床时的“起床气”。
有了科学研究的支撑,我们就可以“科学赖床”了。首先将闹铃调至温柔缓和的状态,几个闹铃循序渐进,用不同的铃声叫醒,避免使用紧张、急促的铃声而睡梦中猛然惊醒。其次,遵循赖床的“2-2-1”法则,在刚苏醒时,睁开眼睛在床上躺两分钟,翻身活动筋骨,起来后静坐2分钟,活动眼睛、疏通经络,坐到床边等1分钟再站起来活动,用手指梳梳头、揉揉脸,让自己清醒,消除大脑的紧张状态。最后,就是给自己留好赖床时间,既能满足自己的赖床习惯,也不会因为迟到耽误正事呀~
漫漫假期,不赖床似乎对不起“假期”二字(O(∩_∩)O哈哈~),如果再被父母质问“闹铃响了这么多遍你怎么还接着睡”,或许可以拿出这篇研究,“理直气壮”地回应一句:
“赖床有利于身心健康,在所有闹铃响完之前,请别叫醒我哦~~”
[1] 强烈建议:睡醒后赖会儿床,对身体真的有好处-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