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你说我说   >   正文
你说我说

爸爸,你在吗?

发布日期:2024-06-16    作者:韦宇伦/文 耿子涵/图    编辑:学生    浏览次数:

“我其实一直没怎么感受过父爱。”


“小的时候爸妈就离婚了,我跟着我妈妈生活,见我爸爸的次数不少,但也不多。半年见一两面是常态,他后来也组建了新的家庭。”


“好像所有人的爸爸都没有妈妈那么严格,我也一样。我爸爸对我的教育十分简单粗暴,无非是告诉我,学习是为了自己学的,他不会老说我,以后不想成为他那样的大老粗,就好好学习。虽然他总是说自己不愿意多说,但几乎每次见面他都会强调一遍他的教育理论。”


“不知道是否是因为跟父亲的接触少,跟妈妈的接触多,我的内心好像比别的男孩更敏感,有时候更像一个‘女孩’。但很多时候我又发现自己潜移默化地从我的爸爸身上继承了很多他的特点,甚至我妈妈有时候都会说,你跟你那个爹一个模样。”


“随着年龄慢慢变大,我感觉我和爸爸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像朋友,而不像父子。他的建议和教育我几乎都嗤之以鼻,似乎我们之间的关系不再具有父子之间的那种连接,而只有亲情所绑缚的见面、吃饭、给钱。有什么事情我也并不想寻求他的帮助,尤其是那些令我困惑或是羞于出口却需要倾诉的事,我更不会和他讲,只想让他知道,我在好好学习,没有瞎折腾,像他期望的那样,反正我说了,他也无法理解。”


“摸着良心讲,他不是一个好父亲,至少在我来看是这样。”




上面的话是一个朋友和我聊天时提到的,我十分理解他的感受。他的感受并非个例,似乎很多人都觉得,父爱在他们的成长中有些“隐身”,孩子总是无法感知到父亲对他们的爱和陪伴,而这样的父子关系也深刻影响着子女的性格和成长。


在父爱缺失问题的讨论中,“父亲在位”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定义为父亲对子女的心理亲近和可触及性。如果解释得更通俗一点,可以理解为父亲对于子女的有效陪伴和心理距离的亲近。毫无疑问,高品质的父亲在位有利于子女的心理发展。研究表明, 父亲的情感温暖能够促进子女人格的外向性、严谨性和宜人性特征,并且,具有良好父亲教养方式 (父亲的认同度、情感温暖、参与度)的大学生会较多地应用成熟型 (求助、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和较少地应用不成熟型 (自责、幻想)的应对方式来调节。


而那位朋友的成长经历正是一种“父亲在位”缺失的典型案例,不妨称其为“父亲缺位”。正如那位朋友的自述所言,“父亲缺位”的具体表现是对子女教育的投入时间过少、对子女具体教育的缺失、以及父性教育在社会教育体系中的整体缺失。


首先是父亲对子女教育的投入时间问题。有学者曾把北京地区3-6岁幼儿的父亲作为调查对象,结果表明,通常情况下,父亲与孩子的交往少于母亲与孩子的交往。此外,北京市的几家教育研究机构曾对1600个家庭进行有关“家庭教育”的调查,这次调查是针对父母双方中更加了解的一方进行的,结果发现受访者中母亲占整个受访人群的70.2%,而父亲只占1/5。从数据的结果不难看出,“父亲缺位”现象有多么普遍。完整的家庭尚且有着如此表现,像我朋友一样的单亲家庭,父爱的缺失又该是何等的严重呢?



其次是父亲对于子女具体教育的缺失问题。曾有研究数据表明,当母亲在家时,10.4%的父亲会照顾孩子的生活,49.5%的父亲和孩子之间是各忙各的,也就是有将近一半的父亲虽与孩子在一起,但不参与子女的教育。这部分的缺失是极其严重的,当父亲在尽到了机械性和伦理性(比如接送孩子上下学、做饭、洗衣服、给予孩子生活费等)的养育责任后,却没有给予孩子真正的陪伴,比如了解孩子的心事、与孩子共同培养兴趣爱好等,这样的具体教育的缺失并不比时间投入的缺失令人乐观。


最后是父性教育在社会教育体系中的整体缺失。我国目前小学女教师占80%,幼儿园的女教师为94.6%。相对而言,在这两个阶段“母性教育”要大于“父性教育”,也存在“父亲缺位”现象。


正如我那位朋友的自述一般,在“父亲缺位”下成长的子女往往看起来不是那么的“阳光”,更容易怀疑自己,情绪敏感。更为复杂的是,“父亲缺位”使得他们始终保有着“寻找父亲”的渴望,所以哪怕父亲的教育和爱是缺失的,他们也会不自觉地去模仿父亲的表现,而这种无意识的模仿往往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比如我那位朋友所说的,他有时脾气十分急躁易怒,与他的爸爸十分相似。除了“寻找父亲”的渴望,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自我意识的觉醒,处于“父亲缺位”下的子女往往还可能因为父亲长时间的忽视而产生仇视父亲的心理,这就促使了更多叛逆情绪和叛逆行为的产生。而当子女意识到自己因为“父亲缺位”而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心理时,往往会更加纠结于此,甚至产生了厌恶自己的情绪,陷入更深的内耗。



“原生家庭”是最近几年网络上的热门词,“父亲缺位”无疑也属于原生家庭问题。作为大学生,我们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剖析能力,当意识到自己因为“父亲缺位”而产生了一些负面情绪和心理时,该如何去应对这一影响深远的问题呢?


1.承认“父亲缺位”对于自己人格中某些方面的影响。当意识到自己的性格问题是由于“父亲缺位”时,就应当正视这一问题对于我们的影响,而不是一味地将自己的心理问题归责于自己。但同时,原生家庭也并不是唯一能够使人产生负面心理的原因,自我的剖析和专业的咨询才是理性的应对方式,而非一味地将原生家庭挂在嘴边,将自己一切心理问题都归咎于此。


2.不要试图强迫自己原谅父亲的长期缺位,因为曾经的伤害确实存在,并在生命中延续了很久,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童年与少年时期的伤痛并非是说和解就可以和解的。或许父爱的缺失,只有随着时间的逝去才能慢慢减少对自己的影响。当然,或许也可以尝试与自己的父亲坦诚地聊一聊,和他聊聊过去自己的委屈,这样的谈话不知能否让人释怀,但或许也算作一种出口。


3.不妨将对于长期缺失的父爱的渴望转移到其他的情感寄托之中,例如一段美好的亲密关系,或是一个真心朋友。或许在别的关系中,可以寻找到温暖和陪伴,以此来慢慢抚慰自己心中的伤痛和不平。



“父亲在位”对于每个人的成长都是极其重要的,“父亲缺位”更会成为一个人一生的潮湿。祝福每一个父亲节日快乐,同样也祝福所有的孩子,都能被父亲全心全意地爱着


参考文献:

[1]卢清,曾彬.对当前子女教育中“父亲缺位”现象的思考[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6):78-80.

[2]蒲少华,戴晓阳,卢宁.父亲在位与大学生人格特点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20(03):384-386+389.

[3]蒲少华,李臣,卢宁,等.国外“父亲在位”理论研究新进展及启示[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8(02):141-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