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你说我说   >   正文
你说我说

刻意疏远?NO!宿舍关系也需要“边界感”

发布日期:2024-06-06    作者:张翌琼/文 耿子涵/图    编辑:学生    浏览次数:

“ta路过你的书桌,并看了看你的电脑屏幕”


“ta拉开你的床帘,问你在干什么”


“晚上10点回到宿舍,ta问你今天去了哪里”


“ta想借你的东西,于是直接打开你的柜子”


“你买的早饭被ta看到总要分ta一点,ta从来没主动帮你买”


以上哪些行为会让你感到不适?


如果这些行为会让你感到不自在,那或许你是一个比较有“边界感”的人。


边界感并不意味着冷漠或者刻意疏远。实际上,边界感是个体化趋势下青年保持安全感、规避人际关系压力的交往新需求。虽然说社会性是人类的本质属性,但社会性也模糊了原本存在于人类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之间的清晰界限,也就可能引发个体的边界感危机。而边界感的建构,可以帮助个体重建内心秩序,减少情感捆绑,维持内心世界的平衡。



我们这里所说的“边界感”,不单指空间意义上的身体距离,更多指的是一种个体内在的心理界限。具体到宿舍情境中,在没有得到舍友允许的情况下,查看舍友手机、电脑、笔记本等个人物品,打探舍友情况,或是把个人意志强加于他人、忽视他人感受等行为都可能触犯到对方的边界,让舍友感受到冒犯与侵扰。宿舍的边界感被打破,会给双方都带来困扰。



比如,在一方看来,询问舍友的生活轨迹只是想关心ta的生活,试图融入其中,希望找到共同的生活乐趣;而另一方则会认为这样的举动像是对自己的监控和审视,是无形中对自己进行的捆绑和约束,限制了个人发展的自由。又或者,一方看来,舍友屡次扫视自己的电脑屏幕,是侵犯他人隐私的表现,于是安装床帘就此杜绝;而另一方则可能是希望自己不被落下,想与舍友共同学习、成为相互分享学习经验的搭子,于是,装起的床帘像是在ta心中竖起的一道壁垒,ta开始反思是否之前做的不够好……




很多时候,我们在宿舍中感受到边界感被冒犯,或者无意中越过他人的边界,可能是因为我们对于边界感的理解不同。一方面,传统观念中“熟人社会”的人际交往方式促使我们渴望与周围人建立紧密的情感联系,将社会交往关系亲情化,“远亲不如近邻”“同一屋檐下”等说法也告诉我们应该与舍友保持良好的互动,无形之中预设了宿舍关系的粘稠度;另一方面,现代化转型和个体主义的兴起,强化了个体的区隔意识和隐私意识,比起熟人社会中没有边界地分享自己的个人信息,青年个体更愿意建立边界,保护自己的“ 内心领地”不被侵扰。在两种观念的碰撞中,我们很难单一地指责某一方,也不能带着个人的揣测由此对舍友产生偏见,激化矛盾。


因此,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们明确表达自己的诉求,敞开心扉地与舍友交谈,主动与舍友进行协商,共同建立宿舍个人学习、生活的边界。有了明确的宿舍规则和边界划分,也会减少相互间的恶意揣测和无意义内耗。同时,对于让自己不舒服的行为,也可以通过幽默、反问等手段巧妙化解,无形中提醒对方注意边界和分寸。



“有边界但没有隔阂”,每一段和谐关系的建立都是双向奔赴的,希望我们都能在宿舍关系中找到让自己舒适的相处模式,收获圆满而快乐的宿舍生活。


参考资料:

[1]王昕迪,胡鹏辉.边界感:现代社会青年社交需求及其建构[J].中国青年研究,2022(10):72-79.

[2]管健.“熟人社会”到“日常注重边界感”  当代青年社交需求的变化与特点[J].人民论坛,2021(25):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