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你说我说   >   正文
你说我说

应届生的“求职焦虑”如何缓解?

发布日期:2024-05-31    作者:黄钰彤/文 耿子涵/图    编辑:学生    浏览次数:

转眼又到了毕业季。据教育部统计,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79万,同比增加21万,毕业生就业竞争依旧存在。


虽然为助力毕业生就业,社会多方发力,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增长注入动力,但很多处在这个阶段的同学,却都对自己拿到的offer不够满意:或是工作的地点和薪资待遇不够理想,或是看不到发展空间、对未来很迷茫,求职焦虑成为了最让应届生们头疼焦虑的问题。即使是那些在大家看来已经拿到不错offer同学,也可能会卷入这场求职焦虑的漩涡中。


在这本该充满不舍、兴奋、释然的毕业季,我们为何会被求职焦虑所困扰?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认知上的缺失。从外部因素来看,校招是一场信息战,同学之间通常是竞争关系,很难开诚布公地讨论所有招聘信息,所以难免会错过很多招聘信息,不能全面考虑到各类岗位。从内部因素上看,很多同学对于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没有清晰认知,对于求职只有一个很宽泛的“找到一份好工作”的概念,对具体是什么样的工作、自己究竟喜欢/适合什么工作完全没有思路。


惰性也是干扰心态的重要因素。相比于紧张的高中学习,很多同学的大学生活非常无忧无虑,这种平静和松弛会使人产生惰性,面对全新的、未知的人生容易产生逃避心理,会不断在脑海里想各种问题和不好的情况,但却没有足够的动力去解决,然后沉沦在这些恐惧中。比如很多同学在投递简历和面试时看到较高的报录比就会战战兢兢、妄自菲薄,遭遇挫折就只想摆烂放弃,即使好不容易鼓起勇气去参加考试,却因没有耐心和毅力去认真备考,与很多竞争激烈的好岗位失之交臂。


习惯对比,也让我们总是陷入自怜的情绪之中。很多已经拿到工作offer的同学,会习惯性地跟别人比较:拿到国企offer的同学羡慕大厂月薪过万的同学,拿到大厂offer的同学又羡慕体制内同学稳定的工作;在家乡上岸的同学羡慕要去一线城市打拼的同学的高薪和机遇,拿到北上广offer的同学却开始担心过高的生活成本,羡慕在小城市舒服稳定的工作。其实,很多同学本来拿到的offer都是不错的,但却把别人的offer优势面与自己的offer的劣势面进行对比,于是马上变得沮丧和纠结。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让我们可能产生求职焦虑的原因,例如考研失败,纠结二战还是直接工作;考公考编屡屡受挫,纠结是否要看企业的招聘机会;父母催促,开始动摇是留在大城市还是回老家发展……所以产生焦虑是一个共同的现象,是很正常的,无需太过自怨自艾。




那么,如何才能让自己尽量少陷入这种情绪之中呢?


首先,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在求职的当口制定职业规划并不算晚,制定的主要目的在于根据个体的兴趣和特点,将自身定位在最能发挥优势的行业和职位,以此来指导就业过程。可以多方搜集招聘信息,多跟老师和同学沟通,充分了解就业形势的变化和就业市场的需求,因为职业规划既要考虑家庭状况、就业环境等外部因素,又要考虑专业知识、能力爱好等内在因素,以避免选择性失业或人才供求的错位。如果对于自己未来的职业选择实在没有什么想法,可以通过做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等(学校就业服务中心提供了相关的测试),科学地帮助自己确定合适的职业类型。


第二,转变就业观念,尽快从“精英化就业观”转变为“大众化就业观”。现如今,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也应该与之相应地做出调整。焦虑大多是因为自己的能力配不上自己的野心,很多毕业生在薪资、就业单位性质、就业地域等方面的期待过高,与当下就业市场上实际的需求和供给不匹配。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公务员、央国企、大厂能提供的岗位是有限的,去私企和外企也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同样可以实现自身的职业目标。


第三,拒绝内耗,必要时可以合理“发疯”。既然生活免不了压力和痛苦,有时候通过“合理发疯”来发泄情绪,何尝不是一种放松?无论在哪个阶段,都要对内耗say no。从现实来看,应届毕业生在招聘中确实存在很多优势,大多数企业在选拔人才时都比较倾向于应届毕业生。所以对于我们来说,与其总是关注他人、在内心暗暗跟他人攀比、陷入无谓的内耗中,不如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以及自我价值上,珍惜自己能够把握住的机会,如此才能在众多的求职者中脱颖而出。



从学校毕业走向社会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一个重要阶段,对于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每个人在这个时期几乎都有各自焦虑的点,我们要做的就是及时调整心态,勇敢直面新的挑战,坚信:天地广阔,我们大有可为!



参考资料:

中青在线:2024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预测:新兴领域就业潜力较大,体制内就业竞争更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