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你说我说   >   正文
你说我说

想要变完美?你可以这样做

发布日期:2024-03-05    作者:郝 玲/文 王嘉麟/图    编辑:学生    浏览次数:

“在某种程度上,我有一种完美主义的追求。啊,但是别误会,我绝不是自夸,这大概算是一种‘缺陷’,而且让我深受其苦。”


网上有人这样描述自己的完美主义。可能有人会认为,完美主义当然是一件好事啊,把一件事情做到尽善尽美是多少人求之不得的事情啊!但认为完美主义是好事时,我们往往是观众视角,就如同看励志小说,当看到有完美主义的主角成功时会不自觉产生这样的逻辑,“他严格要求自己,因此取得了那么高的成就,可见完美主义可以带来更大的成功,不是好事是什么?”


但事实上并不尽然,只有当事者才能深切感受完美主义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所带来的痛苦。哈佛幸福课的教授说,“在追求一个成功并满足的人生时,成功的标准必须是现实的,而且必须享受其中”,但完美主义者给自己设置的标准经常是不现实的,并且即便成功了也不能“享受其中”。



因为完美主义者的关注点永远是缺憾,这导致他们成功了也不能享受快乐。即便享受,也只能享受短暂的快乐,他们的心境更多被这样想法占据着:如果失败了,自己就毫无价值;即使成功了,又可能是因为任务太简单或者是因为侥幸所致,于是标准被进一步提高。


导致完美主义的原因很多,其中“自我妨碍”占据了大部分。


“自我妨碍”是指个体为了回避或降低因不佳表现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采取的任何能够增大将失败原因外化机会的行动和选择。我们可能都有自我妨碍的经历,比如复习月照常花很多时间玩耍,直到最后进行考前突击;等到考试成绩出来结果不佳时,自我催眠“我只是没有花很多时间准备,不然肯定考很好”,以此来规避对自身能力的指责。


在当下这个以成就为首要目标的社会中,成功会增强自我价值感并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失败则会降低自我价值感并产生消极的情感体验。大家已经意识到努力是一把双刃剑——高努力并成功是值得赞扬的,高努力却失败了则给人留下低能的印象,所以,我们会尽一切可能避免失败或者改变失败的含义。


自我妨碍就是个体为了保护自我价值,转移人们对其能力的注意而采取的一种印象整饰策略。其中有一种行动式自我妨碍,就是个体通过实际行动给自己的成功施加阻力,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包括了在任务中减少努力的程度、花大把时间做与目标行为不相关的事情来拖延等。


对于完美主义者来说,他们更容易预料到自己面临受挫的局面,从而产生大量的负性情感。为了逃避这种不愉快的体验,完美主义者更容易变成习惯性逃避的人。这种逃避往往不是针对要做的事情,而是在做事情所必须承担的痛苦、不安、不舒服的感觉。比如,为了做某件事展开了无尽的准备,好像有一种“永远觉得准备不足”的心态;再比如,在面临一个重要任务时,反而“爱上”了打扫卫生、洗衣服之类平时不喜欢做的琐事。



这种自我妨碍虽然能在短期内在一定程度上产生积极效果,比如可以缓冲失败所带来的心理冲击,暂时降低个体对失败的恐惧等,但从长期来看,自我妨碍会给个体很多带来不利影响,因为减少练习、减少努力本身就会降低人成功的可能性,损害个人发展。特别是对于我们学生而言,如果在学习过程中过多地自我妨碍,就会降低自我效能感,从而增大失败的可能性,减少对学习的兴趣,而这又会进一步产生自我妨碍的需要,长此以往,陷入恶性循环。


对于这种情况,以下几个方向的应对策略供你参考。


(1)制定合理的目标,增多成功体验。成功经验是提高自我效能感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目标过高,会使人产生畏惧心理,增加失败的可能性,更容易丧失信心;而如果目标过低,很轻松就能获得成功,那往往不会把它归因为自身能力强,也不能有效地提高自我效能感。只有目标适当,才能让人真正体会到成功带来的喜悦,增加自信心,提高自我效能感。


(2)进行合理的成败归因。如果把失败归因于努力不足这种可控因素,那么只要再有进一步的努力就能成功,就会增强自我效能感;但如果总是把失败归因于自己能力低这种不可控因素,那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产生习得性无力感。所以,要进行合理的归因,既看到自己的能力,也看到自己的局限性。


(3)调整自己的心态,不完美才是真正的“完美”。没有人是完美的,或许“自己是个有缺点的人”这件事会让我们很难接受,但正是那些所谓的“不完美”才让我们变得与众不同。


当我们不再执着于成为一个完美的人时,或许才是真正“完美”的开始。


参考文献:

[1]修风翊,张春妹.“努力”VS“摆烂”:正视自我妨碍心理负担[J].教育家,2023(0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