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你说我说   >   正文
你说我说

我觉得ta应该更……

发布日期:2024-03-08    作者:宋铭祺/文 王嘉麟/图    编辑:学生    浏览次数:

这一周我们一直在谈论“完美主义”,谈论它替其他标签背的锅,探讨隐藏在它背后的阻碍,讨论对它的调整与改变。但聚焦的视角多是自我的视角,实际上,完美主义不仅出现在对自己的要求上,有时也会出现在对于他人行为不经意的投射上等。


完美主义有三种表现形式:

自我要求型:即对自己有一定的目标和要求激励,这也是最常见的;

“要求”他人型:即对他人提出要求和期望。这种希望他人是完美的有很多种情况,可能是出于对比,比如孩子希望父母对于自己的要求都能够满足,父母希望孩子能符合自己的期待等,这种情况同自我要求的相同点在于自身的要求与实际总是存在区别,并且有自我想象的成分,存在着部分“一厢情愿的臆想”;

社会要求型:即根据他人或者社会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使自身符合外界对于自己的期待,它同第一种的区别大概在于外界评判标准对自身影响的程度区别。自我要求型往往是发自内心、十分有章法的自我完美推动,而后者将社会的要求转变为自我的要求,往往缺失着真正的主体和行动的动力。



日常生活中,他人导向型完美主义并不少见。

比如,在外实习了一天或是外出工作回家,会认为家人应该已经做好了美味的晚餐;回到家准备学习时,会认为家人应该提供一个安静且有利于学习的环境;外出游玩时,认为朋友应该……其实这些“应该”都是停留在我们脑海中的一些美好当下的继续延伸,它的诞生是在头脑当中,而非在他人的“应该”以及道德行为当中,更不应该成为他人理所应当行为的负累。在具体的生活情景和与他人的交流过程中,逐渐将这些“应该”化为更符合实际情况的、与彼此之间的磨合与相互理解,这大概是他人导向型完美主义落在现实里的前进方向。


再比如,走在路上碰到一辆汽车迎面开过来时,行人往往会存在两种想法:

一是觉得自己应该躲避车,毕竟速度无情,礼让是最好的导向;

另一种则认为车应该为行人让行,毕竟行人身为弱势群体受到法律更多的保护



相同的想法也会出现在开车人的头脑中:

一是认为应该赶快躲避行人,认为在这个过程中自身的责任更多;

二是认为自己的速度快,视野有时较窄,对于察觉路边行人的能力并不如行人,因此行人应该注意车行。


其实交通法规已然将这些心理都考虑到,并做了更加客观的表述与行为判处,只是作为“老生常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总是遇到类似的一些黑白仙子的“相互斗法”,而究其根本,其实也源于部分他人导向型的完美主义心理——我们常常会将最理性客观的对事物的判断加在有不同实际情况滤镜下的他人行为上,造成模糊的、不公的期望。


但如果我们同他人的交流和相处是连续的、相互理解的,那往往会将他人导向型完美主义弱化。因为一些在与他人交流过程中有消极影响的完美主义本身,有时便意味着一种断层式的拔高和两种想法的隔阂。与其被这种消减双方能量的完美主义作为棋子,不如将其作为桥梁,在与亲人与朋友的相处过程中,将完美主义的想法化成实际交流中改进彼此相处方式的沟通,或是在社会议题中,三思关于简单行为的判断,在与他人的相互理解与换位思考中解决问题,这些都是不错的避免消极完美主义影响的好方法。


当然最重要的是,完美主义不应停留在头脑中,而应落在现实里和沟通里,在现实的空气中逐渐弱化,逐渐升华,成为双方共同的融洽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