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你说我说   >   正文
你说我说

“我的flag又倒了”——为何我们总完不成目标?

发布日期:2024-01-02    作者:郝玲/文,徐菲/图    编辑:学生    浏览次数:

新年伊始,又到了立flag的时候:预先设立一个目标,然后朝着目标前进,这样做能使生活充满秩序感,并且每当完成一个目标时,也会获得很大的成就感。2015年心理学家盖尔·马修斯的一项研究中显示,写下目标的人在实现目标方面的成功率比那些只把想法记在脑子里的人高33%。


这么看来,设定目标的确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学业和工作。


但也许你更熟悉的是这样的情况:今天我要读100页书!没完成。今天我要去读5篇paper!没完成。今天论文说啥我也要写完!没完成。


虽然完成一个目标、划掉一项任务的感觉很好,但有时候看着本子上满满的计划一个也没有完成,心情也会变得无比沮丧,为耽误学习进度而感到焦虑,也为自己一直完不成计划而感到有罪恶感。“我为什么总是做不好?”“我永远完不成我的目标。”长时间抱有这样的想法的话,还会让人怀疑人生和自我价值。



所以每次制定目标都难以完成真的只是因为我们不够好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首先,这个目标可能太大了。虽然看起来目标高一点我们才能进步,但有时候过高的目标并不利于完成任务。比如为了过年见同学你想减肥,这一个月里你想坚持每天一小时的慢跑,然而以前你的最高纪录仅仅是20分钟,并且因为冬天的到来已经很长时间没有锻炼过了,那么这个计划大概率会夭折,因为这个目标的跨度对当下的自己来说实在是太大了。即使开始的几天你努力坚持完成了每天的目标,但这个过程太过艰辛,也会导致后续没有很好的体验来支撑你继续去做这件事,即所谓的“心里有了阴影”。


所以在制定目标之前不妨先问问自己,这个目标我原来完成过吗?这是一个我踮踮脚能够到的目标吗?挑战自己固然是好的,但是挫折的次数多了反而会让人丧失信心。



其次,就是我们可能面临着情绪系统调节失衡。也就是说,在做任务的时候可能我们会抱有“越想完成,就越想偷懒”的心理,导致在任务执行阶段难以做到知行合一。类似的情况生活中有很多,比如期末月的现在,你明明清楚地知道自己如果再不复习就要复习不完了,但你仍然控制不住地玩手机,甚至会一边焦虑一边玩手机,但根本停不下来。这也是失衡的表现。


合理情绪心理疗法的创始人艾利斯认为,并不是事情本身引起了情绪,而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引起了情绪。所以,想要管理好情绪、在做任务的时候不被自己的情绪左右,首先应该从改变自己的认知入手。也就是说,当下次觉察到这样的情绪出现时,试着问问自己“发生了什么事情”、“激发了我什么情绪反应”、“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反应”。


具体来讲,在任务难以完成而陷入焦虑时,先停下来问问自己:我现在到底需要干什么?目标完成到什么程度了?我的心该专注在什么上面、现在的实际专注内容是什么?如果这件事情完不成的后果是我可以承担的吗?通过这个过程不断理顺自己的情绪,而不是和自己的情绪作对抗。这样可以明确并强化自己要完成目标的动机,并通过拆分目标使任务完成路径更加清晰,减少恐惧或焦虑心理。



最后,在客观层面,外界干扰的出现也可能会打断我们的计划。你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每当想要专注完成任务时,干扰和诱惑总是会出现,并且它们的迫切程度总是高于当下在执行的任务,于是目标的实现再次成了空谈。比如你制定了上午学习两小时做完高数作业的目标,但刚学了不到半小时班长就发了交表的通知,于是填表成了马上要做的事;两个小时过去了作业还没写完但肚子已经在咕咕叫了,于是去食堂吃饭成了先要完成的事;又或者你在晚饭后信心满满想利用晚上的时间复习完一章的专业课,但在去往教室的路上却看到风吹叶落的美丽景色,于是忍不住驻足欣赏了一段时间。这些生理需求、精神需求、外在要求都是目标实现路上的拦路虎,导致我们搁置本该完成之事。


面对这种情况,最需要做的是调整完成目标过程中的“死脑筋”——因为自己一次两次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就产生很大的负面情绪。就像前面提到的,我们对事情的看法引起了我们的情绪,所以不妨尝试换一种思维方式:今天因为某事、某人打乱了我的学习计划,没关系,又不是每天都会有人来打扰,我已经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了该完成的事情了,今天已经是有收获的了。除此之外,做计划时也要增加弹性,考虑目标的可实行性,多给自己一些活动的空间。


最后值得强调的是,不要总是觉得别人很厉害,又自律又高效,自己相形见绌。要知道,成长的过程就像滚雪球,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最终雪球都会越滚越大,直到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参考文献:

1.陈永进. 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的目标定向研究[D].西南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