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你说我说   >   正文
你说我说

海的那边,是岸吗?

发布日期:2023-11-30    作者:吕璐维/文,赵紫茉/图    编辑:学生    浏览次数:

学习,无疑是这个时代大多数人的人生命题。


从呱呱坠地到牙牙学语,从幼稚园到小学、中学直至进入大学,我们依从自然本性的驱使开始了学习,在学校的教育环境下逐渐掌握了学习的方法,随着认知的增长而主动获取用以学习的资源。“学海无涯苦作舟”,这自然毋论艰忍的治学,单单以考试、成绩为指向的学习过程大抵也可如此形容。只是在当今的学习环境下,光凭以苦作舟只怕还要在这片“苦海”中沉溺良久,我们还需要配齐助力的帆和桨,风鼓帆动,桨击水跃——我们是如此迫切地渴望“上岸”。



只是无涯之海,哪里有岸?亦或是,我们是否注定要生活在这片海中?


我曾在这片海中溺水

“上岸”来描述我们目前所追逐的状态再精妙不过:“上岸”,是完成任务式的活动或目标,是从漂浮无定抵达坚实稳定,是“脱离苦海”的阶级跃升,也是将开始作终结;而没有“上岸”就仿佛仍在溺水,持续忍受煎熬和折磨,最终难免落得耗尽力气,任由自己下沉。



在大学本科阶段,最早能“上岸”的一批人应该就是所谓的“推免生”“保研人”;此后,经过数月蛰伏的考研人“及第成名”时,饱受社会锤炼的实习生拿到心仪单位的offer时,也会纷纷感叹自己正式“上岸”。而这其中微妙的时间差,便翻涌出无数奔赴前程的学子的焦虑:但凡身边有人以任何一种方式“上岸”,就无法遏制地揣测自己那依然毫无着落的明天、后天甚至未来。这也可以解释,保研/考研/求职过程中的明争暗强、硝烟弥漫,也是在同辈压力的驱动下,为人本性中对确定优先性和未知消除性的追逐。


或许脚下踏着的并不是岸

我们如此地渴望“上岸”,渴望品尝“上岸”后某段人生的终结意味。我们在“岸”上奔跑,既要左顾右盼试图超越前方同向而行的人群,又要喘息着逃离周遭不断酝酿的人生风浪。


可慢慢地,“上岸”的人清晰地体会到,自己脚下所踏着的不是坚实的土地,而是一块正在融化而不知何时消失的浮冰——自己似乎注定回会到海里。无论是保研还是考研,最终导向的都是此后几年高密度的学术训练,然而对此甘之如饴者恐怕寥寥;刚刚走出象牙塔、迈进新工位的职场新人也有各自事关生存的困窘与无奈。


当痛苦和焦虑重新袭来,我们开始不住地思考自己理想中的“岸”究竟在何方;如果注定要挣扎着结束这一生,“上岸”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我想构建属于自己的大陆

其实对于“上岸”的渴望本无可厚非,对未来的期许、可休息的安全感都寄寓在那个“岸”上。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培养自己对不确定性的承受能力和认知能力,或许才能获取永不枯竭的精神力量。那些结构性、系统性、环境性的问题,既然无法凭借一己之力得到解决,与其等待上岸,不如自己造岸。


我们可以尝试着构建一块仅属于自己的陆地。这种尝试可能要经历很多次,但从中获得的控制感和自主权都远非外物所能给予的。心灵栖居在自己的大陆上,才能逐渐切割掉那些自我与外界不必要的勾连,减少冲击力和拧巴感带来的内耗。



如何造岸的问题,没有我们在学习中喜欢的标准答案。或许,让自己与世界产生真实的联系,去做那些让自己感受到自我完整的事情,努力跳出自证预言的循环等等,都能为自己的造岸填上一抔土。


纵然身体无法享受旷野的广阔,那就至少让心灵拥有自由不羁的空间吧。


参考资料:

微信公众号“新周刊”:这届准研究生,从保研后就开始焦虑了

微信公众号“看理想编辑部”:人生真的只剩“上岸”了吗

微信公众号“看理想节目”:上岸后,人就自由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