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跟朋友聊天的时候谈到了“安全感”这个话题,TA说自己获得安全感的方式就是一次次地去试探,试探对方是否愿意包容自己,试探对方的底线在哪里。然而结果却是两个人都觉得累:一个隔一段时间就要试探一次,另一个因此感到疲惫不堪。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曾有过缺乏安全感的时刻,在那一刻你觉得只有自己一个人,急切地需要抓住“一根稻草”,证明自己并没有被忽视,证明自己是值得被爱的。但在抓住这根“稻草”的时候,却总是表现得非常急迫,难以控制住自己的语言与情绪,导致双方都难以得到一个满意的结果。
1940年,心理学家荣格提出了“内在小孩”的概念,他认为,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内在小孩,这个小孩就是人们内心未成长、未安抚好的部分。随着年龄的增长,“内在小孩”也许不会一直但却会在某些时刻成为主导,控制你的感受,就像上文提到的急切地想获得的某一方面的安全感那样。
或许我们不能一下子“消灭”内在小孩,但却可以采用一定的策略对待“内在小孩”,让自己和对方都能生活地更舒适一些。
1
鼓起勇气直面“内在小孩”
《小王子》中说:“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小孩,虽然,只有少数人记得”。是的,每个人都曾经经历过童年时期,在那些时光里,你遇到了一些在那个年龄段无法释怀的事情。也许关于事件的记忆会消退,但“内在小孩”会替你记住这件事的感受,并在长大后的某些时刻表现出来。但你要知道的是,你已经不再是小时候那个无助、无力的你了!你已经脱离了那个曾经让你感到不安的环境,你也有了足够的能力应对那样的慌张无助了。所以,不妨尝试进行自我剖析,勇敢地直面这一切,面对自己的“内在小孩”,面对自己的不安和彷徨。
2
将“内在小孩”坦然地告诉信赖的人
文章开头提到这位朋友总是觉得自己缺少安全感,因此ta不断地去试探对方是不是真的在乎自己,导致两个人都因此而疲惫。其实有“内在小孩”并不是一件难以启齿的“坏事”,恰当地“使用”反而可以增进两人之间的关系。所以如果你尝试了第一步——鼓起勇气直面“内在小孩”后,不妨在恰当的时机坦然地告诉对方,这样不仅可以进一步增进两个人的关系,而且可以让对方了解到你并不是故意“没事找事”,于你,这样的面对和坦然会增强对关系和对方的信任,于他,也能更了解你和你的需求,给予更多适合你的包容。
3
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虽然对方可能会因为你的“内在小孩”从而对你在某些方面多一些宽容,但这并不代表你就可以因此放飞自我,为所欲为。曾经的一些难以释怀的经历并不能成为你长大以后言行不当的借口。因此如果当你意识到自己做得有些“过分”时,请及时自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样既有利于你进一步与自己的“内在小孩”和睦相处,也可以让对方意识到你的行为并不是“无理取闹”,你在这方面进入正轨确实需要更多的时间,从而愿意让对方与你一起成长。
最后,用伊贺列卡拉·修·蓝博士在《内在小孩:在荷欧波诺波诺中遇见真正的自己》中的一句话作为结尾,与大家共勉:“所谓的‘问题’,不过是‘内在小孩’重播出来的记忆而已。倾听你的‘内在小孩’,生命中的一切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参考资料:
[1] 壹心理:伊能静的“嘚瑟”,其实就是大多数人的模样
[2] 内在小孩:在荷欧波诺波诺中遇见真正的自己[M].华夏出版社,伊贺列卡拉·修·蓝,刘滌昭译,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