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想法?在一段亲密关系中,总是会抱有理想化的期待,希望对方能够给自己无条件的支持和理解,一旦对方的行为稍稍偏离了自己的预期,便开始觉得这是不是不爱了的征兆。从这段关系开始伴随而生的焦虑不安一直会伴随到结束,不仅让自身十分疲惫,也让对方感觉很累。
其实不仅仅是亲密关系,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都可以看见安全感的影子。在某平台主办的一期读者交流中,大家从多个方面谈论了自己真实的焦虑:“我以前从没想过我会因为房子而没有安全感。”“对象魅力值太高,异性缘太好,让人没有安全感怎么办?”“TA会不会突然就不要我了?他其实并不爱我吧?”……这些不安全感带来的困窘往往会使个体变得忧虑,很多人想要谋求改变却不知从何入手。或许,了解不安全感的形成机制能够帮助我们增强内心的安全感。
以亲密关系为例,不安全感往往受到三个因素的影响:自己,对方,这段关系。
缺乏“被爱的能力”
大家可能都知道“爱的能力”,那么“被爱的能力”又是什么呢?其实这很难去做一个定义性的描述,但是有一条简单的判断标准——你是否总希望对方去证明他的爱。一般来说,自恋感很强和被害感很强的人很难感受到被爱,他们总希望对方能够证明这份赤诚的爱,但如果对方尝试去证明比如说送个礼物,可能又会觉得“这是TA应该做的”,或者“怎么突然对我这么好,是不是做了什么对不起我的事情?”
不够信任对方
人际信任是亲密关系中最重要的品质之一,也是承诺和安全感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缺少信任会导致痛苦绝望,减少关系满意度,导致关系解除。“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如果我们曾在亲密关系中受过伤,就会增强不信任感,威胁到自己对关系和他人的安全感。最常见的就是对方一旦因为有事没有及时保持联系,内心就开始上演晚间八点档小剧场了。
对这段关系的悲观期盼
笔者曾经在假期中跟男朋友假设“如果我们分手了会怎么样?”他听到之后心情非常不好,质问说:“既然你认为这段关系没有一个好结果,那为什么还要继续?你知不知道你这样说会给我一个不好的心理暗示,我会觉得总有一天会分手,所以你才会想这个问题。”确实如此,如果A认为关系没有好的结果,或多或少会给B带来影响,然后相互影响、动态作用,最终坏结果也就来了。
开启一段亲密关系的前提是我们都相信这会使自己变得更好,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安全感。同时,在对方表明“我没有安全感”的时候,在给予安抚的同时也别忘了把这篇文章转发给TA哦~
TA自然就知道怎么获得安全感啦!
参考文献:
[1]拓瑞. 安全依恋对人际信任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