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不可能存在一种分类方法让我们百分百地符合其中一种类型。因为100个人就有100种类型。如果你尝试将自己与某一种类型匹配,那么你一定无意识地排除了人格中其他无关的特质。一旦你将自己定义为某一特定类型,你就会根据该角色给自己设定界限,进而忘记自己还有改变和成长的潜能。”《高敏感是种天赋》中对贴标签理论这样写道。
“我们或多或少都有敏感型人格。”现在网络上那么多的MBTI测试、星座学说、性格代表色……这些标签化、动动手指就能对号入座的活动,是个人对自我探索的求知欲的提高和自我身份投射的寄托,无可厚非。我们谈人格也是一样,是为了更好了解我们自身及自己与这个世界的联系,就像作者伊尔斯·桑德在书中提到的一样,谈高敏感型人格可以让我们知道它确确实实就在你我身边,从而采取更好的对待方式;而不是一味兴冲冲地给自己贴上标签后,成为用来自怜自哀的借口和挡箭牌。
你是高敏感人格吗?你对高敏感感到过困扰吗?高敏感到底有什么用?你的身边有高敏感人群吗?我们该如何对待他们?本文将就这几个方面进一步聊一聊是与不是高敏感族的生活之道。
如果你是高敏感族
恭喜你!你拥有了一般人没有的、与生俱来的天赋!只是这个天赋可能在过往曾让你感到困扰和嫌弃。可能你不爱给别人添麻烦、容易有罪恶感、爱独处大于社交、面对大量咨讯时容易焦虑、讨厌人多的地方、被怀疑“内心那么敏感不累吗”……然而这份礼物依旧给你带来了无比丰富的想象力和精彩纷呈的内心世界。具备高敏感人格者往往在文学、艺术、思想等方面表现出非凡的创造力、洞察力与激情,精美的艺术品、动人的旋律、壮丽的景观等都会让高敏感族感到极大的快乐。
或许你觉得麻烦他人是一种折磨自己的负担,然而伊尔斯·桑德提到“和自己和解也意味接受自己偶尔会成为他人的累赘”。无论是不是高敏感人格,没有人可以独立于他人而生活。在群体生活中,互相成为对方的“包袱”,或许正是合理的相处之道,就像中国有句老话说的那样,朋友往往是被麻烦出来的。适当地麻烦别人,卸下即将承受不住的担子,只会让彼此的感情更加牢固。
或许你深陷焦虑的情绪中,那不妨推断出最糟糕的结果,然后让自己提前适应它,即使它尚未发生(当然,99%情况下,最糟糕的情况也不会发生)。当我们内心接受了最坏的结果时,焦虑情绪会瞬间消解许多。这个时候,反而能更轻松地准备与处理,得到意料之外的好结果。
或许你时常感觉咨讯太多、自己的思绪混乱疲倦,那不妨学会倾听内心真实的声音,做真正的自己。主动提出休息片刻,在片刻休息中整理脑海中散落的咨讯与思绪,从而尽快恢复状态。如果只是因为你没有像往日般拼命付出就选择离开你的朋友,那失去他们也并不足以可惜。当别人向你求助一件让自己难为的事情时,不妨去给自己可以提供的帮助设定界限,比如:“我很愿意帮你,但是只限于三点前。”学会适当回绝,说出自己的想法会让我们更加轻松。
自我寻找可以很简单,因为世界上最了解自己的莫过于己,我们知道我们的需求是什么,可以达到目的的手段是什么;但有时它也可以很难,因为我们自己常常是最不了解、最不放过自己的人,以至于自我接纳总是那么难。我们无法改变我们的童年,也无法用橡皮擦直接抹去曾经受到的伤害,必须学会带着它们继续生活下去。越接受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越不需要太多的精力去让自己适应,我们也会越来越强大。相比高度复原力型的人,高敏感族因为敏锐的感知能力,烦恼和困扰会多出不少。不过只要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与相处技巧,绝大部分困扰都能够解决,并使我们成长。
如果你的朋友是高敏感族
有人说,高敏感型人是麻木世界里的小天使。而我们是否曾经不太理解某些同学的“神经质”行为?是否有过疑惑为什么有人可以那么敏感,说句不痛不痒的话就难受得“破防”了?对此,高敏感朋友的体验往往比我们生活交往过程中的不理解还要不理解、还要困惑。出于朋友立场,我们更应该关心掉落人间的敏感天使们,尝试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妥当地与他们交流和相处。在他们感到疲惫,想要离开时,不要强求留下,因为强烈的内耗会让他们精疲力尽。在他们委屈自己试图满足讨好自己时,对他们说,你不必如此,你没有给我带来困扰。在他们为麻烦自己而愧疚时,告诉他们相互帮助其实没什么,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高敏感是种天赋》结尾部分附有一份来源于丹麦的高度敏感型人格的自我测验,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检测自己是否属于“高敏感族”。最后,作者列出一张行动清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高敏感族”提高生活的幸福感,同时也为不是高敏感族对待高敏感朋友提供更广阔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