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望已久的假期已经来临,关注的公众号也开始给我推送诸如《大学生假期如何安排学习》《大学生假期里能够学习哪些技能?》这样的推文。但已然劳累了一学期的我并不想在假期继续高强度学习,只想好好放松一下,于是我大手一挥,做出决定:“我这个假期一定要好好玩!”
但当我真正抛开学习准备全身心投入玩耍中的时候,脑海里却回荡着这样的声音: “假期是弯道超车的最好时机……” “别人假期都在学习,怎么只有你在玩啊……”,这些声音每每在我玩耍的时候出现,让我瞬间觉得手里的手机也不香了。
我不禁思考:是谁在告诉我,假期里不能去痛快地玩呢?这让我想起小时候,每当我准备放开了撒欢的时候,妈妈总会冷不丁地和我说:“你都不知道好好学习,就会玩”“这个孩子就知道玩,以后都不知道怎么办!”……这些话大大打击了我玩耍的热情。或者有时候,在玩了一天之后,妈妈会随口说一句:“今天玩得这么开心,可以回家写一篇日记了”。这句话至今给我的感觉还是:即使忘情地玩耍了,也一定要从玩耍之中“悟”点什么道理,来弥补这一天玩耍对时间的“浪费”。
我相信我的妈妈不是唯一这样说的妈妈,这些话看似是关切的叮咛,却也或多或少潜移默化地让我们对“玩耍的快乐”有不配得感, 即使在读了大学之后,虽然爸爸妈妈并不在身边,但玩耍时似乎一直有一个严厉的影子在脑海里监督着我们。再加上每天都在被渲染的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让我们在目标未达成时更容易产生失望和挫败感等负性的思想体验,也加剧了对各种事物的“意义”的追求。比如在玩耍的时候总不能毫无顾虑地去玩,脑子里总想着这段玩耍的经历能不能丰富自己的社会实践报告,或者为了弥补今天浪费的时间明天要复习一整天功课。
这些想法也确实影响到了我。还记得小长假的时候,我本打算在假期好好放松一下,但看到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自习室里总是有人坐在那里奋笔疾书,图书馆里总是有伏案阅读的身影,这让我我开始反思是不是自己太不求上进了? 于是我就开始效仿那些大佬,抱着厚厚的一摞书到自习室,结果却是,在自习室里抱着手机看了一上午。这样的“努力”换来的并不是愉悦和成就感,而是脖子疼、头疼、自责和愧疚。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曾经年级第一的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其实,静下心来想一想,那些考高分的同学,并不是那些连假期都不舍得给自己的人,不是无时无刻不坐在自习室里学习的人,越是成绩好的人越会玩,他们懂得什么时候该放开了玩,什么时候需要全身心投入学习,重要的不是花了多少时间在学习上,而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了多少。
所以啊,对于假期到底要不要学习这个问题,我们更要看看自己的实际情况:如果老师讲的课都跟上了,就可以好好玩一玩,去放松放松;如果学习方面还有需要补充的地方,就在计划中腾出那么一段时间来,去查漏补缺。但重要的是,学习的时候全神贯注地学,玩耍的时候认真地玩。并且很重要的是,玩儿也是一种生产力,这不是一种来自于996,而是来自于创造力的生产力。
加州理工大学的喷气动力实验室在上世纪90年代末,进入了新老交替的阶段,他们很快招进了诸如麻省理工大学、斯坦福大学等的高材生,但这些新人在解决理论问题方面表现优秀,但却不善于透过复杂的系统看出主要问题和通过创新的方法重新导出解决方案。经过漫长的研究,他们发现,那些善于解决难题的退休工程师们,曾经拆解过钟表、制造过玩具赛车、做过音响,或者修理过各种家具。而那些没有玩过这些事情的年轻工程师,一般都不行。
所以说,创造力和玩耍紧密相关,我们不必在假期也紧盯着那些专业知识,把时间放在玩耍上,也会让我们变得更有创意,有想法,会更加耐心地去钻研感兴趣的事物。
那就从这个假期开始吧,学会玩耍!都在说弯道超车,其实偶尔开开卡丁车也不是不行。
参考资料:
1.戴家芳.走出“无意义”的思想困境——基于儒家文化资源与劳动治疗路径的思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8(01):38-43.
2. 罗希,毕若旭,程思,陈楚煜. 七成多大学生准备暑期劳逸结合[N]. 中国青年报,2021-07-19(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