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来临,很多人开始收拾行囊,离开待了多年的校园。
有人对于毕业充满期待,认为毕业是校园生活的落幕,更也是精彩人生的新的开始;但也有人表示,本来是没有那么难过的,但看着舍友们收拾行李时的依依不舍,同班同学道别时的泪眼婆娑,感觉整个校园都弥漫着悲伤的氛围,周遭的每处景色都在诉说着悲伤的话语,以至于自己很久都陷入毕业之难过而无法自拔,任何时候都在触景伤情,似乎出现了“走不出的悲伤”。
事实上,情绪作为一种个体的快捷方式,能够快速调动身体的潜能来适应环境,比如恐惧可以增强逃跑速度,愤怒可以增强还击力量,而悲伤作为情绪的一种,在分别时候的流露也不失为一种好的自我保护策略,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生理清理和心理净化的作用。
但当情绪发生在群体层面时,个体往往在群体的情绪体验中逐渐趋于一致,进而聚合成群体情绪。
群体情绪,顾名思义,由群体产生,由群体展现。从群体的角度来看,群体的强制力和群体下的个人身份使得情绪在群体层面趋向一致;对于情绪来说,由于情绪有传染性,这使得群体内的个人情绪互相同化。
毕业季里的群体悲伤就属于群体情绪的一种,再比如在电影院遇到感人的情节时,也会随着影院里悲伤的氛围和周围隐隐的啜泣声而潸然泪下。
事实上,群体中存在着一套共享的文化、知识体系,这一体系中包含了对事件的一致的解释策略及情绪表达规范,使得群体成员会体验到一致的情绪。这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情绪文化,即与情绪体验和表达相关的社会文化习惯、规则和意识形态。这些因素一旦被内化,就会指导和校正个体情绪,从而形成群体情绪集聚。
也就是说,群体具有一定的强制力,也正是群体的强制力塑造和规范了群体成员的情绪体验和情绪表达。群体情绪能够缓冲和消减我们的排外反应,使人有更高的心理安全感和稳定感。就像兵法中所言的“士气”:当士兵整体呈现利于战斗的情绪时,会更倾向于团结和前进,反之亦然。
所以伴随着情绪的传染性,随着个体的情绪在我们周围环境的传递,我们也会被类似的情绪所感染,形成一定范围内的共享情绪。所以可能毕业季里那“走不出的悲伤”,和群体情绪也有一定的关系。
其实群体情绪本身并无对错,但若其负面影响使我们的生活也受到影响,那就需要我们进行一些必要的调整了,适时调节好自己的心态,避免被情绪所掌控。
调节情绪最好的方法就是学会发泄,集体情绪的爆发往往与当事人积压的原始情绪达到峰值而无处发泄有关。因此,遇事要避免压抑,及时与人沟通并表达自身感受,同时努力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情绪发泄方式,运动、旅游、唱歌都是不错的选择。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意识到,消极的情绪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它和积极的情绪同样重要。
比如恐慌也许会让我们做事情的时候停滞不前,但是也能让我们在遇到危险的时候马上逃离,从而避免危险;愤怒可能会让我们失去理智,做出后悔的行为,但是也可能让我们在遇到不公的时候奋力反击;悲伤的情绪亦是如如此,这些所谓的“坏情绪”,反而可以增加我们的生存概率。
或许我们可能有时候无可避免会受到集体情绪的裹挟,但这也说明我们心底里也有情绪的种子,而有时候甚至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我们有情绪需要发泄。所以,不光要在面对好情绪时积极接受,更要在面对坏情绪时不去压抑和逃避,去积极感受和体验我们产生的每一种情绪。
除了要正确地认识和理解群体情绪,也要能够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情绪。不论是好情绪还是坏情绪,只有在正确认识它们之后,才会发现情绪背后的价值,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
参考文献:
[1]高文珺,陈浩.网络集体行动认同情绪模型的理论构想[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53(02):167-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