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月,面对堆积如山的复习资料,总想着能发生投入少产出高的神话。就像班里的某些同学一样,每天都在天南海北吃喝玩乐,只在考试前突击复习,但成绩总是动辄满分;但往往同样的事情到了自己身上就是另外一个结局,考前突击的成绩甚至不如正常复习时如意。那么问题来了,这些同学能突击成功,真的是因为他们的记忆力更好么?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搞清楚记忆到底是什么,记忆是怎么形成的?
记忆有三种模式:瞬时、短时和长时记忆。
瞬时记忆又叫感觉记忆,它保持的时间很短,约为0.25~2秒,比如要拨打一个新的电话号码,拨的时候还能记得,但打完就会忘记。所以在瞬时记忆中,旧的信息(此例中的电话号码)经常就会因为新信息(此例中的谈话内容等)的加入而成为“牺牲品”,这个过程也是我们所说的正常遗忘。
短时记忆是指记忆信息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瞬时记忆稍作加工便能变为短时记忆。在这方面可以拿背课文来举例,比如普通人只能一次记下几句话,但学霸就可以一次性记住更多的句子,但也不会一次性就把课文背诵完,因为短时记忆总要经过复述和再编码才能转为长期记忆。
长时记忆则是信息贮存时间超过1分钟以上的记忆,直至数日、数月、乃至终生的记忆——其实我们考试的时候需要调取的就是长时记忆。我们想要考前短时间突击,只在考试的那几个小时记住知识点,而考试后就把其忘掉的想法其实是不科学的,因为要回忆、提取长时记忆时,就要调动承载相应记忆的神经元,而短时间的突击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虽然目前关于记忆储存的位置仍在研究,但是有一个特别结构已经浮出水面——海马体,这是颞叶的一块脑区域,由于形状和海马相似,所以被称为海马体。
有研究表明,海马体的主要作用就是存储信息,它是人学习和记忆的关键部位。但海马体是一个暂存系统,也就是说当我们接触到一种信息后,大脑就会将它存于海马组织,然后大脑会定期检查这个信息有没有被再次使用;如果在某个时期内这个信息被连续多次使用,那么大脑便判定这个信息是有用的,然后把它转存到另一个地方,以固化的形式做永久的保存。
那么文章开头问题的答案就显而易见了,记忆力好的人,他们的海马的功能非常强劲,可能我们需要看10遍才能转存的长期记忆,学霸们只要3遍就可以了。这也是为什么学霸考前突击可行而我却不行的原因。T-T
除了记忆本身的影响外,还有一些情况也会影响我们在考场上的发挥,比如“舌尖现象”。这个现象在生活中非常常见,比如聊天突然被打岔后,话在嘴边但死活也想不出来;比如考试时,发现一些老师讲的时候明明懂了并且也记住的知识点,但在考场上却怎么也想不起来。
舌尖现象是因为大脑对记忆内容的暂时性抑制所造成的,这种抑制来自于多方面,比如对有关事物的其他部分特征的回忆掩盖了所要回忆的那部分特征,又比如回忆时的情境因素以及自身情绪因素的干扰等等。而消除了抑制,如经他人提示、离开回忆困难时的情境、消除紧张情绪等,舌尖现象往往就会消失。
事实上我们对于知识的记忆往往也不仅仅是只是知识本身,与之相连的许多东西也被记忆在其中。就像你想起了一个老同学的名字,然后和他在一起时候的事情,儿时的那段回忆就都会在脑海里浮现。
所以如果能在考试时尽量避免舌尖现象的发生,或许会对考场发挥大有帮助。以下几个角度可以帮助改善这种情况。
首先要注意建立知识网络。其实舌尖现象之所以会出现,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缺少提取的线索。我们的记忆由编码、存储、提取三个过程构成,舌尖现象可能就是在最后一个环节出现了差错——缺少了一个提取的线索。死记硬背的学生更容易出现舌尖现象,因为他们所有的知识都是独立储存的,知识之间没有形成联系,所以我们要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认知结构,形成知识网络,这样能更容易为记忆提供线索而防止舌尖现象的出现。
其次,保持适当的焦虑水平,心态调整很重要。相信大家对动机水平与学习效率呈现倒U型曲线这一点应该很熟悉,过于紧张也会加剧大脑的抑制作用,导致舌尖现象的出现。
最后,最想与你分享的是,无论复习得多么努力,总会有那么一些地方是复习的不到位的,这时要做的不是给自己更大的压力去绞尽脑汁地回忆,我们可以从与之相关的其他内容开始回忆,或先去看看别的考题,或许在情绪放松之后,回忆就自然出现在脑海里了。
参考文献
[1]吴秀玲.爱在“舌尖”口难开——如何克服考试中的“舌尖现象”[J].班主任之友(中学版),2016(12):32-33.
[2]苏玲,陈俊.为什么会出现“舌尖现象”?——TOT现象发生机制之争[J].心理科学,2011,34(01):7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