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百科   >   正文
心理百科

【山大幸福课】学业压力下的常见心理问题及管理策略Q&A

发布日期:2022-06-06    作者:文字/王丽娜 整理/孙浩令 图/栾雅喆    编辑:许奕清    浏览次数:

Q1 问:我女儿今年21岁,沟通过程中有一些我理解不了或者观点冲突的地方,我总想教育她,但我现在对我自己的想法是不是正确的也有困扰了。比如她说“我的身体我做主”,我强烈认为这个是不对的。我这样想是对的吗?我该做些什么比较好?

答:具体事情得具体分析,这里只能粗略看一下。这个孩子21岁了,实际上已经是一个成人了。她想在很多的方面自己做主,要去追求她的自主权,这实际上是从青春期就开始做的事情:追求自主权,要获得和大人、长辈同等的权利,要让大人用同样是大人的视角来尊重我,要尊重我说的、尊重我想的、尊重我的看法。所以我听到这句话第一反应是孩子在父母面前争取她的自主权:您要听到我的想法,看到我的需求。但另一方面,“我的身体我做主”不代表她真的什么都能做。我们要给孩子充分的自由,但充分的自由不代表无限的自由。我们是要给她画一个大框,给她更多的自由,但是这个框一定是要有的。就像前面提到的心理健康标准的第九条和第十条,我们要在集体允许的前提下、在社会规范的范围内去做事情,所以这个框更多代表了我们的原则和底线。



Q2 问:压力大的时候会出去玩、打游戏,会玩四五个小时,玩的过程中非常开心,但玩完之后就会有莫名的失落感,这是为什么?

答:我们前面讲运动时讲过时间长度的问题,玩游戏也是一样。不论什么事情,你投入太多时间,身体都会处在相对耗竭的状态。如果是你感兴趣的事情,你在做的时候不会觉得疲惫,但是时间长了,还是会处在精力耗竭的状态,所以结束之后,身体反应就会出来,也会觉得失落。其实失落本身代表什么?代表了我们对人际交往的一种渴求。打游戏是挺好的,但是如果能多和朋友玩一玩,这种失落感可能就会少很多。有感受代表了有需求。这里的需求是什么?是希望能更多和朋友玩一玩。咨询中经常有些人会说我就是不愿意交朋友,不愿意人际交往,我觉得一个人挺好的。我说对,如果你是内向的,你喜欢一个人待着,而且一个人待着让你感到很享受,那你不会有很多困扰,不会有孤独感、失落感,当然也不会来咨询;你来咨询,是带着一定的困难来的,代表当你人际交往少、独处时间长的时候,会有孤独感、失落感。虽然你说打游戏,在网上有很多的朋友,但线上交流和线下交流是不一样的。所以从你的问题中我听到了两个信息:一个是要缩短一下时间,一个是要增加线下互动。


Q3 问:我在支教的时候曾经带过的一个初二的女孩子会有自伤的情况,她觉得这个世界特别无聊,所以会有轻生的想法。我想请问,作为一个非心理健康专业的人,如何去帮助有比较严重自伤行为的孩子?是不是不能过多干预她的生活,但又要有一些合理地改造?

答:首先,如果她有很多、很严重的自伤行为,频率很高,还是要建议家长带孩子去专业的医院寻求帮助。第二,我们能做什么?实际上在这种状态下,这样的孩子往往都比较敏感,比较难和他们深入进行交流。但如果这个孩子比较信任我们,比如她愿意找你倾诉,愿意找你讲一讲内心的不愉快、不舒服,那这个时候就做好一个耐心的倾听者,给予适当的回应和安慰就可以了

问:第二个我可以做到,但第一个就比较艰难。家长比较重男轻女,所以家长对她也不是很重视,而且也是留守儿童。

答:所以我们要去理解她的症状为什么会出现。她觉得无聊,是不是生活无聊?这个行为背后的一个心理原因是寻找存在感:我划一下我自己,有疼痛的感觉,让我知道我是存在世界上的;因为没有自我的意识,所以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去寻找存在在世界上的证据。为什么?因为没有存在感,从小被忽视了,身边可能父亲的角色、母亲的角色或内涵都是缺失的,或者不称职的,所以才有了这些症状。出现严重自伤行为的孩子,专业机构治疗也需要一段时间,因为背后的心理原因非常复杂。孩子是家庭的发言人,孩子出现问题,实际上代表了家庭整个系统需要去调整;但我们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父母不认可自己需要做出改变,他们觉得孩子生病了,把孩子治好就行了。但其实不是,要把孩子治好,父母一定要参与。


 

Q4 问:当爱情与就业选择发生冲突时,一般怎么处理?

答:你想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心理咨询的过程是这样的,咨询师不会帮你做决定,我们能做什么?假设你来了,你说我要毕业了,我的爱情在济南,我要去北京工作了,怎么办?我是留在济南要爱情还是去北京要工作?作为咨询师,可能我会引导你去思考这个问题。你带着这个问题来咨询,一定是这个事情让你非常困惑,所以会请你先讲一讲困惑的原因。你可能会讲自己的心路历程,说这个工作对你来讲有多想要拿到,爱情又是多么重要,你多么珍惜、多么不想放手。虽然或许爱情和工作可以同时兼得,北京到济南也不过一个半小时的高铁,而且好多人异地了好多年也非常幸福,但是如果你的确想要做一个非爱情即工作、非工作即爱情的选择的话,那可能本身你的潜意识里已经想要去放弃一个了,只不过自己下不了这个狠心,需要别人来帮你下这个狠心而已。所以更重要的是我们去不断探寻你背后的想法,深入地去思考这个问题,通过这样慢慢的交谈,你会自己找到答案。


Q5 问:有这样一种情况,同一个宿舍的同学,导师是不同的,导师的教育风格、对待学生的态度也是不同的,有的老师比较宽容,有的老师比较严格,时间久了就会产生不平衡,觉得是不是老师不一定要骂我。因为大家都是同样的水平,本科时候辅导员对大家都是一个态度,但是到了研究生之后,第一责任人是导师,态度完全不一致,而大家还生活在同一个宿舍里,久而久之,导师和学生之间的矛盾潜移默化地就出现了。要怎么调整?

答:你在讲的时候我想到我的研究生导师就非常严格。临床写病历的时候,他一个字一个字地给我改,开始做科研的时候,他从一开始就说我要在研究生阶段完成什么、要达到什么目标。同级的几个同学里,我的导师是最严格的。在他们都还不知道做课题是啥的时候,我每天早上都要收集病人的血样,因为忽视一般是六点多抽血,抽完的血如果长时间处理,指标水平会有变化,所以我一般会赶在七点之前去拿留好的血样,再坐车送去另一个医院检验处理,处理完这些再回到医院也还不到八点。有一段时间我也比较迷茫,觉得太辛苦了,会有作为学生的倦怠感,觉得老师为什么不能跟人家的导师一样晚点要求我。但后来就发柳暗花明又一村了,因为我在研究生阶段发了六篇文章,因为这些最后还拿到了省优秀毕业生。基本上到了研二下学期我的同学就开始羡慕我了,说你老师真好,让你做这个课题,指导你写文章,你文章都发表了,我们这还啥都没有。这时候我们的感受就翻过来了,他们开始为毕业担心了,而我觉得未来挺好、挺自信的,那种积极压力的感受就来了,而我的同学们就在消极压力的状态。我一直到现在都非常尊敬我的老师,因为这些前期的准备,我的病历比别人写得好,科研比别人做得好,也因此获得了去其他国家访问的机会。所以就看我们怎么看待这个事情。你现在所付出的每一分都会在不久的将来、以及比较久的将来,会用很多的形式来回报你。我认为我们在学生阶段学知识是首要的任务,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实际上代表的是一种幸运,如果你不想混下来、多少还是有点追求,还希望你的学习能为你将来的工作铺好路,那你在学习阶段获得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多的经验积累一定是更好的,它会在不远的将来以及很远的将来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回应你。


Q6 问:每个导师性格不一样,比如有的人很善良但脾气很暴躁,那如果做错事情遭受到批评,应该如何自我化解?

答:这个问题很典型。确实,有的老师会带着情绪讨论事情,用一种很直白的方式在沟通。作为学生来讲,我们是会感觉到很不舒服,因为学生本来就害怕老师,再被批评,被熊哭也是很正常的。不过就像你刚才讲到的,老师人还是很善良的,只不过用这样的方式在对待你。但其实,可能老师不仅这样对待你,对你的同门也都是类似的方式,只要大家做得不符合他的要求,他就会很直白地表达他的情绪和态度。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我们需要提醒自己,老师他对事不对人,他就是这样的沟通方式。老师只是针对你一个人的情况还比较少,更多的情况是,老师他就是这样的个性,不仅对你这样,对其他同学也都这样。被批评了我们会觉得委屈,会得面子上挂不住,但也要想到老师是对事不对人,这件事他说完了,去做下面的事儿的时候,他又是那个善良的老师了。所以如果老师就是这样的老师,那你只能接纳他,跟着这件事翻篇,活在当下。如果我们总是想着过去的不愉快,那当下也变得不愉快了,今天又成了昨天,明天成了今天,总是受到昨天发生的事情的影响。所以当下做当下的事情,这个很重要,活在当下。而且你还要和老师相处很久,这样的事情未来可能还会再发生,如果一直抱着过去的情绪,抵触的情绪不断累积,可能你见到这个人就会有本能的反感,一在他面前就感到难受,要强行调整到不难受就很难了。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如果我们要分析这件事,会发现我们自己的个性在里面也起到了一些作用。老师没有变,但其他人都能让这个事很快过去,为什么只有我不能?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这件事和老师有关,也和我们自己对事情的看法、应对方式有一定关系。所以就像前面说的,要把负性情绪一下子消掉,这个很难;再深入探索下去,会涉及到还一个人的个性特征、既往经历、和别人的相处模式等,如果有需要的话,可以预约心理咨询,和咨询师好好探讨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