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十一假期,你是去旅游了还是在家陪家人,抑或是在学校度过了学习的一周?在大家欢庆祖国生日的日子里,山大也迎来了一件大事。10月1日-5日,第十次唐仲英德育奖学金交流会暨首次仲英青年学者交流会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举行。活动期间,来自唐仲英基金会和多所高校的众多人士齐聚山东大学,共同传递爱的力量。与其它奖学金不同,唐仲英德育奖学金主张以慈善推动慈善,旨在增强青年学生“服务社会、奉献爱心”的责任感,并带动身边的人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助人为乐,回馈社会。
欣逢盛会,全国二十几所高校热心公益的青年们会聚一堂,连我也感到无比温暖。在这里,我要给大家介绍几个与公益有关的心理学小原理。助人行为或称亲社会行为,是心理学界研究比较深入的领域之一。首先介绍一个比较小众的流派——进化心理学对助人行为的理解,进化心理学认为助人行为是由我们的本能与基因决定的。有心理学家曾提出“互惠规范”的假设,即我们期望帮助他人,能够增加他们将来帮助我们的可能性。我们试想一下,生活在茹毛饮血年代的人类祖先,生活中危机四伏,完全自私、各自住在自己洞穴中的个体,比那些能够合作的群体难以生存得多。以此推论,最有可能生存的是那些和他们邻居发展出互利默契的人:“我现在会帮助你,但是当我需要帮助时,你也要以帮助我作为回报。”因为事关生死存亡,所以这一互惠规范可能成为了遗传基础。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能够生存更久的一定是有助人倾向的个体。而这些人活得越久就越有机会进行繁殖并把这些特质遗传给后代。
同时,这种自然选择也在群体水平上进行。想象一下两个毗邻的村落,它们之间经常发生争端。A村的村民全部是自私和利己的,他们拒绝帮助别人,总是监视其他村落以防侵略。哪一个群体更可能战胜对方,把自己的基因传递下去呢?毫无疑问,答案肯定是那个有利他精神的群体。而由于B村比A村更可能存活下来,这种利他的特质就会遗传给他们的后代。
我个人认为,进化心理学是以一种富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方式来理解助人行为,这可能与我们平时所看到的其他解释不太一样,或者显得它没有那么美好了。但它确实能一定程度上追本溯源地解释助人行为的形成机制。从这一观点出发,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助人不是一件小事,它是事关个体和整个族群生死存亡的大事。所以,让我们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不吝伸出援手,让爱心汇聚则民族兴盛。
简单了解之后,你是不是对爱心的心理学原理小有兴趣了呢,敬请关注后期更多精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