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百科   >   正文
心理百科

【师说】你说瘟神快乐吗

发布日期:2019-04-01    作者:李晓含    编辑:田沐鑫    浏览次数:

 某天,刚入职不久的小伙伴在群里诉起自己的委屈,因为工作岗位的缘故,自己总是要履上传下达之职、尽提醒督促之责,既无决断之权,又常遭白眼发难,感觉很不开心。我想这监督的工作本身确实不是什么讨喜的工作,却也对白眼示人的同事感到很奇,脑子里随即冒出一个乍一听有些古怪的想法:你说瘟神快乐吗?

瘟神是司瘟疫之神,且不究其来龙去脉,终究也是个“神职人员”,人们却避之唯恐不及,只听得送瘟神,绝没有人会像迎财神那般,喜气洋洋地请个瘟神回来。说到底,瘟神也就是个工作岗位吧,如果神仙也有凡人的喜怒哀乐,那些“恶神”们会不会也觉得很委屈呢,兢兢业业地做着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得越好就越不受欢迎,所到之处没有鲜花掌声,只有恐惧和厌恶。

社会心理学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做“社会角色”,是指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和相应的心理状态。在既定的环境或群体中时,人们期待个体按照一系列由社会界定的行为模式行动。社会角色存在着多种类别,每个人往往承担着不止一种角色,一个人可以既是子女又是学生,既是恋人又是朋友,在不同的情境中和角色相互塑造。

而当人们无法协调好所扮演角色之间的关系时,就有可能产生角色失调。书上说,并不是每个人在每时每刻都能清楚并且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的。但我想说的却是,作为对手戏演员的你呢,你能在每时每刻都清楚别人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扮演这件事本身吗?

我们一般很清楚自己言行背后的缘由,明白自己行动的准则和别人产生的误解;却往往难以避免地对别人产生误解,认为角色的行为乃是出于其本心的好恶。就像小的时候,我们会认为更严厉一些的父母“不爱我们”;学生时代,管得越多的老师难听的绰号越多;长大成人,逆我者皆是“跟我过不去”。当然并非每个人每时每刻都采取这样的思考方式,但我们往往也要小心谨慎才能避免跌入情绪的陷阱,从而识别出别人是对人还是对事,自己是对事还是对人?

也许有人会对这种区分的意义存疑,“那我就是不开心,还不能表达了吗”;再或者说,所谓的角色和本人真的能够分得那么清楚吗。通过角色理论,我无意为一个人开脱他在事件中应负的责任,只是想化用这种“角色”的视角,谈谈换位思考这件事。以别人的立场为自己提供一个理解他人的入口,或许那份你认为需要压抑的不开心,因此便不再产生,那最大的受益者不也正是自己吗。

如果把生活看作一场话剧,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名演员,在不同的情景中扮演着一个或多个角色,共同组成了一部戏。那么每个角色的背后都会有其自身的人生轨迹和行为逻辑,不同演员的表现方式或许不同,但都会尊重角色的设定和走向,否则角色便难以成立。

人们常常因为缺乏相应的经历和体验,而对很多事情做出想当然式的议论。我们所说的换位思考,并不是要让人随意地得出“如果是我,肯定不会这么做”的结论。简单地把事件中的他人置换成自己,仍然用自身现有的条件去面对他人的处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去用自己的标准评价别人的对错罢了。待得有朝一日,我们自己也有缘被生活推到了同样的位置,方才意识到,原来是彼时的自己认知有限,一时无法理解别人的感受。当自己也处在相同的情境下时,原来会做出一样的选择啊。

所谓的换位思考,不是如何在自己的剧本里展开同样的故事,而是当你拿到别人的剧本时,如何去揣摩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说起来,其实共情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宽恕别人,而是为了放过自己。“他为什么这样对我?”“他这人怎么这么奇葩?”我们的不解往往吹皱的是自己内心的春水,不快的情绪影响了我们对待他人的态度,和别人的互动便进入了恶性循环。困惑化作了委屈,不解升级成愤怒,小摩擦变为大战役。有了理解,可能引线便不会被点燃;有了理解,误解别人的自责和遗憾便少有机会向你袭来。

也许你真的不认可别人对某件事的处理方式,但这并不妨碍你理解他的感受。说出何不食肉糜的皇帝惹人讥笑,成了站着说话不腰疼界的鼻祖,但是,他的无知背后,不也站着一份没人看见的真诚吗。理解别人并不意味着消解自己,只是帮我们在暴戾和委屈的来回拉扯中找到一个新的出口,一个平和而善意的出口。

我想,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理解,这世界确实会变成更美好的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