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百科   >   正文
心理百科

【上篇】自我与家庭—大学生如何协调成年后的亲子关系文字稿

发布日期:2019-11-05    作者:翟旻玥    编辑:田沐鑫    浏览次数:

欢迎大家在百忙之中来参加幸福课第二讲,非常荣幸能够在山大118年周年校庆期间回到母校,与母校师生分享多年工作心得。今天我们讲的话题是:自我与家庭——大学生如何协调成年后的亲子关系。

前期在和心理中心沟通的过程中,傅主任专门跟我提出说,很多学生,他们感觉到自己跟父母的关系不好,但他们不知道该怎么样去协调和父母之间的关系。这有历史遗留问题的原因,也有在成年之后不能够改变自己的角色定位、不能够清楚自己到底是应该和父母以什么样的角色去进行角色转变的原因。

很有意思的是,当我开始研究这个课题时,我发现,在美国,如果你去亚马逊上搜索,你搜不到任何针对于成年大学生或者是成年人和他的父母沟通的书籍,这方面的研究也非常非常少。你可以找到成年子女的父母怎么样去做心理调适、怎么样去跟成年子女沟通的内容,但是对我们这些刚刚成年的子女怎么样去跟父母沟通的资料非常非常少,做的研究也不够。所以,今天我就斗胆利用我自己的一些临床经验,和我在过去工作15年里面接触到的一些案例,给大家来讲一讲我对这个课题的理解。

所以,我想问在座和正在收听网络直播的大学生们,你们想一想,自己是不是被父母放飞的那颗卫星?你跟你父母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你多长时间给家里打一个电话或者视频一次?我们今天这个不是一方传授一方接收的课程,更多的是我抛砖引玉,引发大家的思考,因为只有在思考当中去批判性地、辩论性地考虑一些问题,针对你自己的情况去想,我的情况是怎么样的,我的家庭关系是什么样子,这个讲座可能对你才更有意义。所以首先请大家想想这几个问题:来大学之前,你对大学生活是什么样的想象?你有什么样的向往?来到大学之后,你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你进行了一个什么样的调整?大学生活对你自我发展的意义何在?你想在这个大学里获得什么?你想学到什么?你学到的东西有对你将来人生的发展的意义在哪里?这些是我们首先要思考的问题,也是一个大方向的问题。

因为要讲家庭关系,所以我们先回到家庭关系的主题上,请大家先定义一下自我在家庭中的位置。

你的原生家庭关系是怎样的?

你从小到大在家庭中处于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你与家人的关系如何?

你是不是有兄弟姐妹?

你在家庭中的出生位置是什么?

按照心理学家阿德勒的出生排序规则,通常如果你是家里的长子或长女,那么你承担的父母的期待会相对来说比较高,而独生子女在这方面跟家里最大的孩子接受到的来自于父母的压力和期待是差不多相同的,受到的资源和关爱也是比较多的,所以会在家里得到更多的赞美;如果你是家里较小的那一个,那你可能是备受宠爱与关注的,很多事情可能就别人替你代劳了,所以相对来说,家里比较小的那个孩子的依赖性就比较强,独立性就相对来说差一点。

中国某高校曾做过一个统计数据,不过这个数据库非常小,大概有一百多个学生。统计调查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跟家长的联系频率,结果发现独生子女跟父母的联系频率更多,而非独生子女相对来说少一点,很多事情自己会去解决。如果家里有超过两个以上的子女,中间的那个孩子往往找不到自己的角色定位,可能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通常来说,这样的孩子很少会有很强的个性感,因为他要争夺资源,所以他有的时候可能会去改变一下自己的个性特质去迎合他人,这样才能找到一个生存空间。以上就是在家庭中出生位置可能对一个人的性情行为的一个预测。

那么,就请大家想一下,你与父母的沟通模式过去是什么样子的?你是否感觉到在家庭中有被倾听?青春期时,也就是12到18岁期间,作为一个未成年人,你在思想上曾经发生过什么样的转变?那个时候你跟父母的关系如何?你有没有变得特别紧张?你有没有出现过所谓的青春期叛逆?我个人大部分服务的是青少年,我不大喜欢用叛逆这个词,我不认为在青春期时发生的一些行为叫叛逆。我认为所谓的叛逆是表象,其实是自己想要表达一种强烈的情绪和强烈的需要,只是不知道该怎么样把这个表达出来。现在成年进入大学了,作为一个大学生,你的自我定位有没有变化?作为一个高中生和一个大学生,你的人生有什么不同?

讲到原生家庭了,我们就要讲普遍的家庭教育的四种类型:有四种父母,他们的对孩子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从孩子们那儿得到的回应也不一样。

第一种是独裁型父母,今年热播的电视剧《小欢喜》里面英子的妈妈就属于独裁型的父母。独裁型父母的特点是,他觉得他为孩子做的都是好的,所以独裁型的父母经常会对孩子说,“因为我这么说了,因为我说的是对的,你就得听我的!”独裁型的家长很少给孩子有自我表达自己意愿的空间,所以在这种高压情况下长大的孩子,他们很可能就变得不大合群,显得比较孤僻,性情会比较冷漠,女孩子表现得比较害羞;男孩子可能有比较强的攻击性,对人比较敌视。会觉得对什么事情都没有什么很强的动力,觉得自己不够好,觉得自己能力不足。当然,这只是一个概况,并不是所有这种家庭出生的孩子都会有这个特点,这只是出现了问题后他的可能反应。

外一种高要求的父母是权威型父母,通常他们会对孩子有一定的要求和期待,也就是说会设立比较明确的“我的界限”在哪里,“我希望你达到的一个标准是什么”,但是同时他也会给孩子空间去做一些自己的选择,他会去倾听孩子心里面的愿望是什么,所以会随着孩子的需求去进行调整。也就是说,权威型的父母是愿意去改变自己的,也愿意去倾听孩子,所以这种类型的父母是我们最期待能更多产生的一个类型,因为父母的要求并不会降低,相对来说比较高,并且他能从孩子那得到回应。

我女儿的一个朋友就来自这样的一个家庭。父母对孩子有明确的要求:学习上我对你的标准是什么,然后我可以跟你协商,比如说,你觉得什么是合理的,我们可以一起来探讨;但有一点不能放弃,你要学艺术,你要保证你每天的练习时数,由大人监督你完成,完成之后你可以自由做你想做的事情;如果你不喜欢做运动或者什么,无所谓,但是你需要先把作业做完才能做你喜欢的事情;你如果用电子产品,你需要使用的时间是多少?用完了之后,你怎么样把你的电子产品交还给我?

这就是权威型父母,他对孩子具有很强的责任心,在管理上是有收也有放,会随时进行调整。这样的孩子通常他能够激励自己,能相信自己,能够独立地做一些决定,他们会表现得非常友善,也会配合,能在团体中很好地跟别人合作,他们对自己人生有动力有目标,并且觉得自己能力强。

与之对应的是两种比较低要求的父母。首先我们看放养型的父母,他们通常几乎不管孩子。回家后,父母躺在沙发上玩手机,孩子该干啥干啥,父母也不管;这种父母觉得小孩不要学太多的东西,应该快乐,所以他对孩子没有任何的要求。最后这个孩子可能变得懒散,相对来说会比较低调,比较谦让;一般害怕竞争,会变得比较冷漠,不在乎,甚至有些孩子会做一些伤害自己的事情。他们跟父母很难建立亲密的关系,因为他从父母那儿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和指导,并且他们在社交方面会出现很大的问题。孩子成年之后与别人的人际关系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在家庭之中能不能建立起来,尤其是在成长的头三年里能否建立起跟父母的亲密的亲子关系。如果能够提供这个孩子安全感的这个亲密、信任的关系没有建立起来,或者没有建立好,那么对孩子成年之后跟别人的人际交往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如果父母是放羊型的,不大管孩子,周末不会带孩子出去玩,也不管孩子学习,只顾自己;或者把孩子扔给家里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这种类型的孩子通常跟父母之间没有一个很好的沟通,没有一个很好的关系。我在临床中经常会碰到去美国读高中的孩子,他们很多家里非常有钱,但是父母比较忙,于是就把孩子扔给老人家或交给保姆或扔到寄宿学校,他们平常几乎很少联系,也不管孩子。这种情况的家庭,通常父母到后来会非常后悔,因为等到他们想要开始对孩子有期待、有要求时,孩子给不到他一个回应。《小欢喜》里面季杨杨他们家,其实这对父母并不是完全放羊型的,但是他们太忙了,没有时间去管孩子,于是最后造成孩子和父母之间没有亲密关系的后果:我不信任你,那你凭什么管我呢?以上这些就是放羊型父母:低要求,低回应。

最后一个类型叫放纵型。这样的父母的态度是:孩子想干什么都依着,只要快乐就好。所以他们并不要求孩子要怎么样,学习好或者什么的,他们以快乐为主,只要你好,你想干什么我都顺着你。这样的后果是,被这样的父母养大的孩子会变得比较冲动,依赖性非常强,什么事都是由父母替他解决了,并且不大在意规则,情感上相对来说幼稚一点,有时还会没办法做正确的风险判断,会去冒险,做一些伤害自己或者他人的事情。这种孩子很会说话,因为他从小知道怎么从父母那儿得到他想要的,所以他很会去操纵人心,他跟你说话的时候让你感觉到如沐春风,“你真会说话,真是个好朋友”,但是他实际上在操控着你去达到他想要达到的目的,所以他们变得非常自我、非常自大。

这是原生家庭教育可能产生的四种类型。但是不是所有的父母都完全能够套入在这个套路里,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不同,每个父母也是不同的,人没有完全是一个模子卡出来的。大家也可以看看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原生家庭可能带来的影响。

自我是原生家庭的产物,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自己选择的结果。不是所有成年后的问题都是父母教育的问题。因为在成长的过程中,当你开始有了自我意识,尤其是进入青春期时,对自己的人生一步步要怎么走、做出什么样的选择不是由父母决定的,是你自己决定的,例如你选择花三个小时复习以取得更好的考试成绩、考上法律系去读你喜欢的法律、花时间在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上面……我们都在替自己的人生做各种各样的选择。除了学习之外,当我们在处理协调自己跟别人之间的关系时,例如今天我要跟别人说什么、怎么说、用什么样的方式什么样的语气去说,这些都是自我选择的问题。不能把所有的事情都怪在父母是怎么教导上。当然,父母永远是我们的第一课堂,我们从他们的言传身教上受到影响,学会怎么样去跟别人打交道。但是随着长大,我们自己会读书,会跟家庭外的人交往,会看到很多模范的交往模式是什么样的,这些都是自我教育、再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选择去吸收那些好的东西,然后不断地提高自己。如果我们对自己成长的过程更加了解,那就更有助于我们改善和提高自我,而这又是一个学习过程。人的性格很大部分是遗传基因在起作用,但我们的行为和想法、思维模式,是可以后天进行自我调整和改变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需要去注意、了解自己:自己有什么弱点,可能在哪些方面需要一些提高,这样我们就可以知道我们与原生家庭的关系是否影响到我们与他人相处的模式:是不是你一着急说出来的话或说话态度跟你妈着急说你的时候是一样的?我们自己如果能够有这个觉悟,可能就对我们自我的改善和提高有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