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和人交往的时候,我们交往的是什么?
是期待?
是反馈?
是来自别人的评价?
是别人眼里的自己?
还是在别人眼里看到的自己?
心理学上讲,最早的人际交往始于出生伊始的母婴关系。婴儿躺在母亲怀里,在母亲的眼里看到自己,这时母亲脸上的喜怒哀乐,婴儿本能地认为反映的是自己的样子。这是婴儿最初自我觉知的来源。我们日后的复杂的人际交往是以此母婴互动的形态和质量为基础而建立的。
虽然早年的互动经验会影响到我们日后的人际交往,使我们的人际交往各有特点,但我们在交往中还是有一些共同需求的,比如被理解、被尊重、被包容、被接纳、被关注等。这些需求构成我们的交往动机,敦促我们展开交往、深入交往,以及拓展交往。
从满足上述需求入手,可以帮助我们提升交往质量,使一段关系持续深入下去。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的“倾听”就是这方面的技巧之一。人际交往多以语言为媒介,话语承载着我们的喜怒哀乐,成为我们沟通的纽带。然而,对于别人说的话,你会“听”吗?你“听”到了多少?这里面也是有学问的。高质量的倾听无疑会给你的友谊增砖添瓦。
关于倾听的“技巧”,我想与你分享这些内容:
倾听内容
倾听就是陪伴。倾听别人对你讲的故事,倾听他的话语内容。虽然故事或长、或短、或重复、或断续,但是作为交往的同伴,之所以被倾诉这个故事,那一定是有原因的,一般是信任使然。从这个意义上讲,别人跟我们诉说的是故事,也是信任,是依赖,是情感连接。因此,需要我们抱着耐心和好奇心一路听下去,少打断,少评价,尤其是少负面评价,少插入来自我们自身参照系的盲目建议,除非对方明确地追着问。因为很多时候,当对方在倾诉的时候,他其实可能不缺建议,也不是不知道该怎么办,他想要的只是“被听见”,他是为了“表达”而表达。那么这时候,分割你的时间给别人,听他们说话,就足以满足他们,帮到他们。这期间,我们可以插入很少的诸如“是的,然后呢……”此类的连续语,或者部分重复下对方的讲述内容,这些看似很小的举动都会让对方感到你是在认真倾听的,这会鼓励对方继续讲下去。这时候,你的倾听和存在起到陪伴的效果。而这个陪伴则是我们参与人际的基本需求和动机之一,这方面效果的达成会更有利于深入交往的展开。
倾听情感
倾听别人对话中流露出的情感,并反馈给对方。如果我们在倾听对方的话语内容的同时,也能倾听到对方的情感,开心着他的开心,忧伤着他的忧伤,将会对我们的交流大有裨益。因为这会让对方感到他的情感是被我们所能感受到的,让对方感到我们对他的感同身受与理解。这里不是让我们变成学话鹦鹉,刻意重复对方的话语内容,模仿对方的情感状态,更不是让我们跟着痛骂给其带来不如意的人、事、物,而是让我们出于共同生而为人的common sense 基础上而自然生发出的对对方情感状态的理解和领悟。这个技巧是需要多加练习的,其中一种方式就是平常与自身感受的接通,理解自己是理解他人的基础,平常多观察体会自身的情感状态,不回避、不阻隔与自己的连接,会帮助我们推己及人地理解他人。
倾听意义和期待
故事,一定是有意义的,而意义一般是伴随期待的,尤其是那些带给讲述者忧伤的、令讲述者介怀的故事。或者说,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特点,才会被挑选作为倾诉内容。而这个意义是充斥在对方自始至终的讲述中的,通过对方的语音、语调、语气、动作、姿势与话语内容而得以综合表现。这里就牵涉到理解,综合的理解。结合我们之前对对方的了解,去全面理解其话语内涵。在对话互动中,我们接住对方投递来的信息,听出对方在里面表达的或未经表达的话语意义,以及意义所指征的期待,然后反馈给对方,让对方了解到我们是理解他的或者尝试着理解他的。这里面有个公式样的东西可以跟大家分享:你觉得……(某种情绪),是因为……(情绪产生的事实根据)。当然,在具体的交往对话互动中,我们不用这么刻板的套用这个公式,只在表达顺序上注意下就可以。
盖言之,交往中,关于有效的倾听,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接受到对方的话语信息,感受到对方话里话外的情感,听出对方话里的意义,体会对方的期待,反馈表达给对方。让其感受到被听到、被理解到。而这正是促使我们继续纵深交往下去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