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1:经过这次疫情,让我觉得自己很渺小,什么都做不了,我该怎么办?
A:灾难和灾害通常会激发人的无力和无助感,让人感觉到自己的渺小,这是人面对巨大应激的正常反应。面对这次前所未有的疫情,我们并不知道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可以有效应对它,因而失去了我们通常拥有的控制感,这可能是很多人内心都会经历的一个过程。因为造成本次疫情的主角-新冠病毒是一种新的病毒,且传染性强、传播快,起初连这个领域的专家都不知道该如何快速有效地遏制它,而且随后推出的全国居家隔离措施也是有史以来的首次。除了被动地接受居家隔离,我们似乎也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些什么帮助国家及我们自己更快度过这次疫情。而且这也是我们第一次这么长时间不能外出,进行正常的学习、社交、工作,而通常这些正常从事的活动也是带给我们控制感、价值感的来源之一。以上这些都是让我们感觉到渺小、无力的原因。
那我们该如何去应对呢?
首先,你可能听过那句话,“居家隔离也是对国家的贡献”,看似是调侃,但却是事实,面对这次新的病毒,所有人自觉遵守隔离政策使得我们国家现在度过了高危期,看到目前国内新增病例数字的剧减,我们应欣赏自己也贡献了微薄之力,这是我们能做的,我们也已经做到了。
其次,努力适应在家学习的状态,并期待重新回到学校、回归过去生活的那一天。如果你已经发现通过自己调整,你在家学习的状态已经慢慢好转甚至恢复正常,恭喜你,你的适应能力和心理弹性通过这一次挑战得到了提升,而它会成为永远伴随我们的一种品质和能力。学会在无常的生活中保持平常,这也会带给我们力量。
最后,学会用积极正向的眼光看待疫情。经历这次疫情,除了我们前面提到的适应能力大大提高外,你还会有什么发现?是陪伴家人的时光增多,还是.....,这里还是由你来填写吧。
Q2:年前家里有老人突然去世,又有明星突然去世,春节又是这样的情况,现在对死亡有很大的恐惧,很怕自己也会遭遇这样的突发事件,我该怎么办?
A:根据你目前的状况判断,这是死亡恐惧被激发的表现。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死亡恐惧,平常体会不到是因为我们把它压抑到潜意识中去了,面对死亡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因为在死亡面前人类似乎无能为力。也许你已经发现周围的人对死亡这个主题通常是避讳的,要不怎么会有过年时不说死亡字词的禁忌,可见我们平常是多么不喜欢面对它以及想办法回避它。但现在你的生活中家人去世和听到的死亡事件以及疫情带来的死亡威胁让你无法回避它,也就是说你过去用来屏蔽恐惧的防御因强烈的冲击现在失效了,它已经进入到你的意识中,让你不得不面对,这导致你焦虑不安、担心自己。
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该怎么应对呢?
首先,你要知道,虽然我们曾经通过压抑、否认或回避的方式使我们感受不到死亡恐惧,但它一直存在。现在你无法回避了,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去面对它,清晰地感受我们生命中本就存在的东西。应对恐惧最好的方式就是面对和接受,只有这样,恐惧才能减少,而越回避反而越会增强它对我们的影响。
那面对它还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我们过去通过否认等方式似乎回避了死亡,似乎让我们觉得人不会死。但死亡是真实存在的,当我们开始面对它,就等于接受了生命是有限的、我们不能永生的事实,如何珍惜这有限的生命、如何在有限的时间更好地活着、如何更好地关心自己和他人才是我们需要关注和思考的。
所以当恐惧来袭时,请面对、接受它,学会珍惜有限的生命和生活,投入当下,不虚度光阴,就不会焦虑未来。当你的恐惧感很强烈时,可以找到让你感到安全的人或环境,待在那里,去感受现实的存在和他人的支持,然后情绪会有个自然回落的过程。如果这种情绪常过于强烈或长期挥之不去,你也可以求助专业的咨询师。
Q3:现在国内疫情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可是我最近总是回想起来,想到过年那会儿各种文字、图片报道,晚上会做噩梦,白天也会走神,我该怎么办?
A:目前你的感觉似乎和你的现实状况不太相符,虽然在这次疫情中你的身体实际上并未受到波及,但你却在心理上被波及到了,且有持续的影响,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在你身上发生了“替代性创伤”。这是目睹创伤画面或看到、听到过多创伤信息后,虽未身处创伤中但却像创伤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样,表现为不断回想一些画面,并有食欲不振、疲乏无力、难以入睡、容易惊醒、做噩梦等症状。也就是说那些我们每天看到的疫情新闻、听到的各种消息对我们造成了影响。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替代性创伤呢?是因为我们人类具有共情能力,我们会设身处地地感受别人所处的情形和感受。此外,那些冲击性的信息或言语也会进入我们内心,激发形成一些非理性的认知,比如认为当前公布的疫情数字不是准确的,这些非理性认知会进一步加重我们的焦虑情绪。
当我们形成这种替代性创伤后该如何去处理呢?首先,我们应停止继续浏览关于疫情的信息,并继续做好个人防护。其次,把注意力向其它方面进行转移(比如你的兴趣爱好),恢复正常生活内容。再次,我们需要纠正那些带给我们不安的非理性的认知,学会理性、客观地看待问题。然后,当我们处于不良情绪时找人陪伴和倾诉,以获得心理上的支持。最后,如果我们的这种状况如果持续存在、通过自身调节难以改变,请及时求助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Q4:以前我很喜欢出去玩,假期在家的时候也憋得不行,现在可以出去玩了,可是我开始害怕去人多的地方了,生怕再有什么危险,我这样是正常的吗?
A:疫情发生时,对于冠状病毒的未知激发了人们的应激反应,让人们容易产生恐慌、焦虑、愤怒的情绪。事实上,应激心理状态本身不算是异常,它是人类进化中选择出来的一种特别重要的保护机制,可以帮助人们及时脱离危险。但是,有时候应激会导致出现过度的反应。即当环境安全了,我们也可能仍然不放心。
那发生过度反应怎么办?
首先你要告诉自己不必大惊小怪,要知道,我们心理需要一个慢慢恢复的过程,而且反应的强度和时间不会与实际那么匹配,我们需要慢慢地稳定化。
其次,创造一个稳定化的环境,比如减少浏览疫情信息,尤其那些可能引起我们内心恐慌的小道消息,多看权威、正面的信息。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并适当锻炼,与家人、朋友多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并积极投入到自己要做的事情中。
最后,觉察和处理负性情绪。当意识到自己的负性认知和情绪时,及时停下来,从灾难化的思维中抽离出来,通过深呼吸和积极的自我暗示来放松身心,稳定情绪。
相信通过这样的处理,你会慢慢走出那种内心不安全的状态,但可能因为个体差异的原因,时间长短会不一样。同样,如果经过一段时间,你仍然难以调节到正常状态,请及时求助心理咨询的专业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