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百科   >   正文
心理百科

【沙龙后记】你的关系还好吗?—走进非暴力沟通

发布日期:2020-05-01    作者:李晓含    编辑:孙浩令    浏览次数:

4月18日上午十点,在和煦的阳光陪伴下,“你的关系还好吗——走进非暴力沟通”线上沙龙如期开展,心理中心的李晓含老师与18名应募而来的同学共同走过了一段自我觉察与提升的心灵之旅。

沙龙开始后,李老师通过两个影视剧中典型的“暴力沟通”片段作为引入,点出了我们和他人的沟通常常遇到阻碍的原因;随后,对什么是非暴力的沟通方式进行了系统的介绍;最后,通过对具体的例句的判断,让同学们更直观地掌握非暴力的表达方式。

不妨听一听这次参加了沙龙的同学们给出的反馈吧。(部分同学姓名为昵称)



徐颖同学:学到了很多沟通的技巧,不仅为心理委员开展工作有帮助,对平常的交流上也有帮助。在平常的生活交流中要积极进行换位思考,要明确自己的需要,而不是把压力施加给对方来减轻自己的负罪感。作为感性的人,说话要“理性”,要明确自己的需求,不逃避,避免暴力沟通,不争吵,就是把自己的想法自己的需要用比较和谐对方可以理解的语言来表达。

赵飞菲同学:感受最深刻的是马歇尔·卢森堡的一句话:当我们真诚助人时,施者会因为自己行为的价值更加欣赏自己。通过这次非暴力沙龙活动,我认识到了日常生活中与他人交流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今后将注重本次活动提及到的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希望自己尽可能远离暴力沟通!

沂风同学:对于我的帮助很大,发现了很多日常生活中自己有的、可能造成沟通障碍的问题。

北麟同学:十分理性的一次活动,感受到了心理学的魅力,对沟通的类型有了清晰的认识,以后沟通时对沟通的内容有了一个更好的定性、理解。

食堂泼辣酱同学:很有帮助。让我反思了别人抬杠时候自己的暴力沟通之处,我的确有点喜欢给别人贴标签下定义。往往这时候别人就会反抗性的,提出更极端的观点,而我也会相应的提出更更极端的观点,沟通就失败了。如果要沟通的话,我们应该注意的是对方的感受和自己的感受,而不是纠结于对方的表达方式。

听了同学们的反馈,没能参加沙龙的你是否也对非暴力的沟通方式感到好奇呢?读到这篇文章的你,也一起来推开非暴力沟通的大门吧。



有一个重要但却常常被忽略的思维方式,往往是导致我们与他人的沟通结果不尽如人意的原因。请思考一下你对以下这两个问题的答案,看看自己是否也处在一个南辕北辙的沟通困境里?

首先,你觉得自己和别人沟通的目的是什么?获取信息、交流感情、解决问题?先别急着回答,再看看第二个问题。你是否觉得,如果你对别人表达不满或者指出不足,别人就会心悦诚服地认错改正?不知道你的答案是什么,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选择告诉我们,大部分人在这样做的时候,确实是怀有这种期待的。否则,也不会存在着那么多的“你太过分了”“都怪你”“你看看人家”的批评和指责。或者说,我们其实是认为别人“应该”在被指出问题后知错就改的。

那么事实上我们的指责效果如何呢?范围不用太广,只须回想一下自己和身边人的反应即可。当听到批评时,你或其他人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有的人会进行“我不是我没有你胡说”的反驳,有的人会进行“你也好不到哪去”的反向指责,有的人会沉默不语或逃离现场,无论哪一种都可以视为一种自我保护的表现。比起“你说得太对了我马上改”的心服口服,我们见到更多的也是“你说的对但我就是不想改”的口服心不服。人们一旦启动自我保护的机制,沟通的大门基本就被关闭了,接下来就会进入双方情绪的无谓对抗中,沟通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

让我们回到第一个问题,你的沟通目的是什么?也许并没有被自身意识到,但很多人的沟通目的其实是“使别人的行为符合自己的需要”。于是,就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如何改变别人的行为上,批评或指责就是一种主要手段。但这样最终却使得别人更加紧闭起自己的心门,不仅南辕北辙,而且恶性循环。

因此,非暴力沟通的逻辑指出,我们之所以会生气或不满,是因为我们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那么,我们只要找到满足需要的办法,就能够使事情得到解决。但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使用异化的沟通方式,比如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强人所难等,就会导致需要无法满足。所以,沟通的实质应当是“看到双方需要的共通点,并找到满足它们的办法”,而不是“改变别人以满足自己的需要”。

了解了这个最重要的基本逻辑,便可以进入到实操阶段了。在之前的推文中,我们曾经向大家系统地介绍过非暴力沟通的具体操作模式,这里便不再占用篇幅详述,请移步这篇文章进行了解(文章地址)。


最后,是在沙龙的问答环节中,同学们提出的一些问题。让我们通过实例,对非暴力沟通的运用有一个更具象的认识。

Q:如果在沟通中别人沉默、冷暴力,该怎么改变别人呢?

A:当你意识到自己产生了想要改变别人的想法的时候,就需要保持警惕了哦。因为在非暴力沟通的视角看来,这是一种异化的沟通方式。“沉默”是一个事实,“冷暴力”则是一个标签,是你对对方行为的一种解释。这实际上可能只是代表着,你想和对方进行沟通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而未必是对方故意针对。那么此时我们可以选择去了解对方的需要。“我刚才说了很多我的想法,但是你没有回复我(观察),我感到有些困惑和受伤(感受),因为我很重视你的意见(需要),你是否愿意现在和我谈谈呢(请求)?”这样的邀请也许会令TA愿意打破沉默与你一诉衷肠,或者告诉你在什么时候TA可以准备好与你一谈。或许TA仍会选择沉默,但沉默本身其实也在传达着一些信息。是TA现在需要一个空间平复一下心情吗?还是需要组织语言思考一下如何回复你?如果允许这多种可能性的存在,你的心态便会更加平和,愿意给予对方更多的时间和耐心。

Q:遇到家人之间的矛盾,我们能做的是什么呢?

A:面对自己并非当事人的矛盾或冲突时,首先要明确的是,自己能做的事是有限的,你没有办法为别人的选择负责。另一方面,作为一名旁观者,你或许能够比当事人更加冷静客观地看待整件事,便更有助于看到每个人的需要。你可以作为牵线搭桥的中间人,帮助两个被情绪冲昏了头脑的人看到彼此的需要、区分话语中的事实与个人想法、对自己的感受负责、将请求以正面具体化的方式表达等等,把“你怎么这么自私”翻译为“下次做决定时是否能来询问一下我的意见”,认识到“你也太不负责任了”的背后是“我很需要你的陪伴,我想你来和我一起做这些事”……不去简单地站在某一个人的立场上评判对错,而是引导两方进行非暴力的沟通并不容易,不过如果有人能踏出这一步的话,总会使事情向好的方向发展。

Q:如果对每句话都进行这样的精细区分,在实际操作中是否太耗费脑力了呢?

A: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也同时是这篇文章的结语。非暴力沟通与其说是一种沟通技巧,不如说是一种思维方式。虽然它的步骤很明确、操作性很强,但亦步亦趋或者机械死板地使用,并不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说不定还会给人以阴阳怪气之感。相反,如果你开始能更好地体察别人的心情,意识到自己的表达可能存在的模糊之处,而不将所有责任都归结于别人,那么,哪怕你并没有把每句话都套在非暴力沟通的模板里,它也依然在你的思维层面发挥着作用。所以,非暴力沟通不是一蹴而就的特效药,但这样的觉察,是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