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人生永恒的话题,人类的本能是追求幸福。现代社会将许多事物标榜为幸福的道路,看似我们堆砌幸福的方式越来越多,但大多数人的幸福感却并未上升。演讲者Nancy Etcoff将带领我们认识幸福的新科学,用新的方式丈量幸福,教会人们如何理解幸福被现实所束缚以及幸福对人体产生的奇妙效果。
作为一门探索人类内心世界的学科,心理学曾以消极的态度来看待幸福:弗洛伊德认为,追求幸福必定失败,而心理分析的治疗是“自讨苦吃”。尽管人类可以将情绪剖析为两个系统——积极系统和消极系统,但我们的消极系统相较于积极系统却过分敏感,我们总是能迅速地捕捉到生活的不顺而忽视那些小确幸,用消极情绪来衡量自己幸福与否。
纵使人生看上去如此不公与无望,人类仍然需要这种情绪系统。幸福不是人生唯一的生存标准,正如演讲者Nancy所言,我们的不同情绪是所有系统的警报,每一种反应都能促使我们自我调整,面对挑战,把握机遇,而情绪改变着我们的记忆,我们的决定,以及我们对事物的看法。
是时候从弗洛伊德的悲观中走出来拥抱幸福的新科学了。幸福与不幸福其实并不是一个连续统一体,因为幸福不意味着没有烦恼,只去置于烦恼而不重视如何获取幸福只能让人没那么痛苦而已。相反,幸福与不幸福是互补且互动着的平行系统,克服消极情绪的同时,主动追求幸福同样重要。
此外,Nancy认为基因决定论是错误的,尽管人生而追求愉悦感,但基因对一个人的幸福的影响程度是有限的。在此,我们需要认识幸福感的两个古老生理系统——犒赏系统和快感系统:犒赏系统分泌多巴胺,使事物看上去十分诱人,让人乐此不疲地追求它;而快感系统分泌催产素,是人们面对喜欢的事物才会触发的系统。
首先,人类具有社会性,归属感对个体生存至关重要,心理学不能一味地自我剖析而不去追求人际联系。正如性爱是本能,而亲密关系中的诸多人际互动却是习得的那样,人类的大多数快感都来自于社会性习得的行为,而模仿产生的人际正反馈点亮大脑的犒赏系统,使人重复行为,找到自我价值感,并逐渐融入社会。
其次,消除基因决定论和进化史带来的误导。第一,基因并不只关系遗传和复制,生殖的基因同样来自受性激素调节的性欲、受多巴胺影响的吸引、受催产素影响的依恋,这些都关乎个体的心理体验。第二,基因通过社会地位和金钱对我们的认知产生了间接误导。数据证明,社会地位和金钱对幸福感的影响很小,人类社会允许不同社会地位的人创造不同的幸福感,而过度强调金钱则背离了快感系统的运作,引领了社会的歪风邪气。
马斯洛需求理论告诉我们,当我们超越基本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得到归属感并找到自尊时,我们才可能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而追求幸福的价值观是这条路上永远不会改变的。因此,我们需要学着去思考,如何与这世界共处?如何在社会性的大框架下找到自己理想的生存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