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百科   >   正文
心理百科

师说 | 盘点常见精神心理问题十大误区(2020)

发布日期:2020-10-09    作者:孙浩令    编辑:于小斐    浏览次数:

春去秋来,又到了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

今年的主题是“弘扬抗疫精神,护佑心理健康”。


疫情发生以来,心理工作者们也一直在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心理健康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去年,我们盘点了常见精神心理问题十大误区(点击查看),不知道对于那些问题你是不是有了新的认识。结合今年与同学们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再次为你盘点十个常见的精神心理问题误区。

1我不喜欢和人交往,在公众面前发言会很紧张,我一定有社交恐惧症。

“社恐”似乎成了一个“流行词”,被越来越多的人拿来用作自己的标签。不能否认的是,当中有一部分确实达到了“症”的程度:他们对于社交活动或者被他人注视(例如演讲)的场合有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显著的害怕和焦虑,担心自己的言行会导致负性的评价,社交情况几乎总是能够促发害怕或焦虑,导致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会主动回避社交,或带着强烈的害怕或焦虑去忍受社交情况。而大多数人,可能只是处于某种原因的社交回避:例如单纯的害羞、社交技能的缺乏、社交需求低、经历过特殊事件等。但其中某些原因(例如经历应激性或羞辱性事件)可能会引发社交恐惧症,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最好及时寻求专业帮助,以减少对个人生活的的影响。

下一次,当你再想用“社恐”作为自己不做某件事的理由时,不妨先想一想自己实际在逃避的内容是什么。当然,如果这已经成为了你的“口头禅”,那就另当别论了。


2我最近在减肥,连续几天吃得比较少后会吃得比较多,只是吃东西而已,这没什么。

如果单纯只是从食物的量上来说,一时多一时少似乎真的没什么,毕竟总量还是差不多的。但是,人的身体不是冷冰冰的机器,只要总量合适就不会出问题,我们的身体是一个有规律运转的系统,每天都需要能量和营养成分。长期不规律的进食不仅会造成生理问题(比如女生常见的生理期不规律),长此以往还会造成精神心理问题,比如暴食症、厌食症等,甚至抑郁等症状的发生率也会增加。

在这些问题上,请不要怀有侥幸心理,觉得“我能控制得很好”、“这些事情不会发生在我身上”。很多人最开始都有这种“自信”,最后却发现抵不过欲望的驱使,更何况很多人到最后已经失去了减肥目标,只是在进行着无止境的恶性循环。是不是要减肥或许是另一个议题,但减肥道路千万条,节食方法最不行,毕竟,健康才是第一条。


3人人都有失眠的时候,这不是什么大事。

确实,失眠是可能发生在每个人身上的事儿,谁都有烦心或兴奋到难以入睡的时候。如果是偶尔失眠,那影响确实不大,但是如果长期失眠,却可能诱发一些躯体疾病,也会有较明显的精神损害,比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影响心情状态。所以,如果你只是偶尔失眠,那请不要过度担心,它并不会让你第二天在考场上大脑一片空白,反而这种紧张、担心会有影响的状态才会真的影响你的考试状态。

但是,如果你是长期失眠,那请一定重视。尤其如果你每周超过3晚、连续3个月都是入睡难、容易醒、醒得早、醒后不解乏等,那请到当地的睡眠科找专业人士,看看是不是需要一些专业的干预。即使要服用药物,也请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另外,除了药物,也还有其他的心理行为疗法,同样可以帮助你改善睡眠问题,还能防止对药物的依赖。


4我在网上做了抑郁/焦虑测评,结果说是中度抑郁/焦虑,所以我得病了。

很多人在怀疑自己有抑郁倾向时,第一选择不是找专业人员,也不是找周围人,而是自己到网上做一些所谓的“专业测量”,有免费的也有收费的,当结果提示“中度抑郁”或“重度抑郁”时,就会觉得“你看,我就知道……”

这里存在的一个误区是,心理测量只是诊断的一个辅助工具,而不是一个决定性工具,结果的解读最好由专业人士来进行。且不说有些心理测量已经被外泄到了网上,答题的时候有人也会往好的方面答,可能这只是一个无意识的行为,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心理测量的结果是可以“操控”的;而且如果只是从字面意思理解测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误差。所以就诊的时候,虽然医生可能也会让你做心理测量,但那只是一个参考资料,更多的还要看你整个人的精神状态、听你的说话内容,以此来做一个综合的评估判断。所以,如果你担心自己目前的状态,请到专业机构寻求专业帮助。


5只有性格内向的人才能得抑郁,外向的人不会得。

性格内向与否与是否患抑郁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虽然抑郁症患者中有很多被认为是性格内向的人,但这并不意味着性格外向的人不会抑郁。所谓“性格外向的人”也会有不开心的时候,也会有让Ta觉得难过的事情,也和性格内向的人一样会有一些负性的经历和耿耿于怀的事情,只是Ta之前可能用了不同的处理方式。而有时候,这种性格外向反而会成为一种枷锁,被认为“不应该不开心”“怎么会过不去呢”,这反而给他们造成了另一种负担,以至于他们的悲伤不能表现出来,等到被察觉的时候已经很严重了。所以,不论性格内向外向,如果你发现周围的人有异常,请都给予同等的关注和帮助。


6得了抑郁症一旦吃药,就要一辈子吃药。

有些患了抑郁症的人不愿意吃药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觉得吃药会上瘾,一旦开始吃药,就要一辈子吃药,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误区!一方面,治疗抑郁症的药物并不会导致上瘾,反而一些治疗失眠的药物可能会导致上瘾;另一方面,虽然抑郁症有复发的可能性,但并不意味着要一辈子吃药,急性期治疗控制症状之后,巩固期治疗防止症状复燃,然后继续进行维持期治疗,防止症状复发,在这个过程中,根据情况决定是否终止维持治疗。虽然对于维持治疗的时间意见不一,但也都是有一定时间的,并不是一直进行(只有多次复发者主张长期维持治疗)。而是否复发除了与治疗情况、生活情况有关之外,也与个人情况有关,所以除了药物治疗,也会建议进行心理治疗,不仅帮助缓解抑郁症状,也帮助改变认知歪曲,改善心理适应功能,提高应对应激的能力。


7我的朋友/家人有抑郁症/焦虑症等,我得小心点说话,免得刺激到Ta。

其实这是另一种歧视,这不是他们真正想要的。也许他们想要获得家人的关心,但这份关心应该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出于提防的。就像一个患有心脏病的人,他们或许不能进行剧烈的活动,但也不绝不想因此而被当成易碎的瓷娃娃。患有精神疾病的人也是一样,他们不想因为患了精神疾病而受到“你不正常”的歧视,却也不想因此而受到特殊照顾,这也会让他们觉得在别人眼里,自己是“不正常”的。所以,如果你以前经常批评、指责你的朋友/家人,现在可以改变的是这种相处方式,而不是因为怕刺激而不敢说话、处处相让,这样时间久了,Ta不舒服,你也会心生怨愤。


8我朋友/家人不愿意来做心理咨询,我代替Ta也是一样的。

不一样!你或许能够了解在Ta身上发生了什么,你或许能够知道Ta因为什么事情不开心/焦虑,但是你无法获知Ta为什么会不开心,为什么会焦虑。心理咨询只能是对当事人进行的,调整Ta的情绪,改变Ta的认知,帮助Ta处理问题。你可以朋友/家人的身份帮助Ta,但无法替代心理咨询师帮助Ta。当你来到心理咨询室的时候,问题只能集中在你与Ta的相处或者你的来访动机上,但无法通过与心理咨询师的交谈,获得你所认为的能够帮助Ta的方法,毕竟心理咨询师都是经过多年专业训练的,并不能在一朝一夕之间就学会他们的“本领”。


9我找心理咨询就是为了解决问题的,不能给出建议的咨询师不是一个好的咨询师。

如果心理咨询师能够对每位来访者带来的问题都给出建议,而且是有针对性的建议,那心理咨询师大概真的就成神了,但那样大概也不会有心理咨询师了。在你寻找心理咨询师之前,大概对于你的问题已经试过了一些方法,也寻求过一些意见,如果这些方法的结果都不能让你满意,那同为普通人的心理咨询师大概也不能提出让你耳目一新的建议。更重要的是,心理咨询的目的并不是“解决问题”,或许咨询师会从心理学角度给出一些可以尝试的角度,但这一定是基于和你沟通的基础之上的,一定是与你的个人模式相关的。你的问题只是你的个人模式的一种表现,心理咨询更多是在和你的个人模式进行工作,与你的情感和感受进行工作,这些也许不能直接解决你的问题,但确是解决以及预防问题再次出现的基石。


10有了精神心理问题要找专业人士才能提供帮助,周围人做不了什么。

在康复的路上,周围人能做得非常多!首先,你的理解和支持对于Ta来说非常重要。即使不能理解Ta为什么是这样,也请理解Ta现在拥有的真实感受,请不要把“我觉得”、“我以为”强加在Ta的身上,多听一听Ta是怎么想的。生病的过程很辛苦,周围人的理解和支持是Ta强大的精神支撑。其次,你的帮助和照顾对于Ta来说非常重要。诊断、开药这些是医生来做的,但监督服药是周围人做的;心理咨询是咨询师来做的,但给予陪伴是周围人做的。更重要的是,无论是医生还是心理咨询师,接触时间都是有限的,但周围人的相处时间是非常多的,不仅可以提供情感支持,也能在生活上给予帮助和照顾,比如带动抑郁症患者的日常生活,监督暴食症患者的日常饮食等等,这些对于康复来说都非常重要。专业人士和周围人联合起来,Ta才能更快地恢复到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