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突然而至,打乱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节奏,让这半年变得如此得不寻常。记得最初听到疫情出现的消息时,我感觉离自己很遥远,接着“尽量不出远门”的倡议也出来了。本来已打算初二回老家的我,内心迟迟不愿做出取舍,在与妈妈几次沟通后,妈妈建议我不要回去,我也只好有点遗憾地接受了,但心里仍有侥幸,也许过一段时间可以回去呢。但没想到一下子就是半年。
感觉这半年过得漫长又短暂。除了疫情,我一直关注着“什么时候开学”这个话题。说实话,起初知道开学推迟这个消息后,心里还有点小惊喜:可以休更长的假期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现自己居然无法享受其中:晚上睡得越来越晚,睡眠质量变得越来越差,第二天精神状态也不好;计划要看的书、要完成的东西也总是一推再推;即使后来开始居家工作,也感觉效率特别低。更不愿接受的一点是,体重涨了好几斤。这些都让我内心非常焦虑,突然发现,非常规也带来了非常规的问题。
我告诉自己该去调整了,得让居家生活过得充实、有意义。于是,我在每天工作前提醒自己要投入进去,让工作带动自己的改变;于是,我开始和孩子一起锻炼,而这一项对我状态的改善作用最大。因为疫情期间孩子学校的老师要求每天锻炼并上传照片,我就开始每天晚上陪着孩子锻炼。从被要求的锻炼内容开始,到后来跟着诸如“9天练出腹肌”这样有着唬人标题的小视频练习,最后我们自己组合了一套动作并开始坚持练习,每晚在衣帽间的瑜伽垫上一起锻炼成了我们俩的常规项目。对锻炼的坚持给了我一种突破感,过去常常是喊口号,其实效能感非常不足,从未坚持过一段时间,现在坚持下去居然觉得不是难事了。这种突破感甚至带来了做其它事的信心,小的改变就像涟漪,波及到了更广的范围。
在上课期间与学生们的交流,也得知了他们疫情以来的变化。有的同学说她刚开始在家学习找不到状态,后来意识到在校时上课前一般都有去食堂吃饭并走到教室(另一个场所)的一个过程,而现在同样的空间里却要做不同的事情,状态可能因此不容易转换过来,于是上课前她通过洗一把脸、把手机放在客厅等方式增加仪式感来让自己切换到上课的状态,很有效果;有同学过去每天都与很多人联系,总是习惯生活在人群中,但当疫情期间不得不在家时,虽然刚开始也通过网络或电话与他人联系,但终究不能聚在一起,非常不适应,后来慢慢地心能静下来了,也有了思考和反思,才意识到过去的自己太浮躁了,参加的多是无效的社交;有人讲述自己过去待在家里超过一周,父母就开始有很多管束,自己对此很烦,矛盾冲突因此而产生,通常这时他会找个理由离开家,但当疫情期间不得不在家时,某一次争吵后和父母的深入交谈让他突然感觉自己可以理解他们了,和他们心里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还有的从刚开始感觉无聊到跟着视频学做各种吃的、常在朋友圈发自己做饭的图片并获得无数点赞,感觉自己get了新技能,有了小小的成就感;也有几个同学一直跟着keep打卡锻炼,体重不增反降,对现在的自己更满意了….
这些故事让我感受到了人成长的力量是如此强大。作为一名心理教师,我察觉到了疫情对学生(乃至各行各业的人)的负面影响,尤其在学习方面,却没想到他们各有各的精彩。疫情对个体来说,虽不是大风大浪,但这个大环境的变化却能影响到个人的预期、规划及发展,而且它并非是人们主动选择。而要让这个负性的基调变成积极的,一个首要的要素是接纳。接纳说起来容易,但往往需要时间。人们有时陷入不能接受的困境却没有意识,比如可能你仅仅表现出的是焦虑、不习惯等,所以接纳与觉察往往是同时的。而如果你在觉察下能进一步接纳无常,那你就触碰到了生活的真相,拥有了生活的大智慧,继而可以因势而动,自身的弹性也因此增加。所以达到积极的方向除了以上两点,还需一步,即不断尝试或积极行动。如果说接纳与觉察可以把暗流涌动变成风平浪静,那积极行动可以让平静的湖面重新激荡起来,这种激荡是处于阳光下的,而内心里,是一圈圈向外传递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