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文预警:一篇抵两篇,但值得一看!)
每当一些重要的时间节点临近,校园里正在纠结的人儿就会多那么一点。如果我们能看到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那他们头上的思维气泡里大概正显示着这样的文字:“对现在的专业不是很有感觉,要不要转专业呢;转的话,转去哪比较好呢……”“成绩在保研线附近徘徊,是保研、考研、工作还是出国呢……”“这个公司收入少一点,不过看起来比较靠谱;这个公司年薪高,不过要玩命;这个offer比较稳了,不过要做的事我不太感兴趣啊……”凡此种种,进退两难、左右为难、难上加难……总之,小到穿衣吃饭,大到生涯决断,一旦身陷选择之海,就是一个字,难!
为什么选择会这么难呢?大概是因为生活本身就喜欢开玩笑,常常把人们置于一些互相冲突的场景之中,再观察人的反应。心理学家勒温和米勒曾将人的心理冲突分为四种类型:简单来说,当两个选项你都想要,却只能选择其中一个的时候,你就面临着双趋冲突,就像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而当两个选项你都不想要,却被迫一定要选一个的时候,你就面临了双避冲突,比如进退维谷、左右两难;当同一个选项中既有你想要的部分,又有你不想要的部分时,趋避冲突就出现了,比如说工作钱多但是累、专业感兴趣但是难;而当前面这些单一的冲突复合之后,就出现了双重甚至多重趋避冲突,就像我们在一些重要的人生节点所面临的真实情况那样。
趋利避害是生存的本能,犯错误带来的损害和利益未能最大化带来的遗憾总是让人难受,甚至连承担这样的风险都令我们不爽。所以,三思而后行没什么问题,谨慎一点能让考虑更加完善。但如果你发现自己“五十思也难行”,那可能已经被困在一些需要破除的思维误区中了。
总是在寻找问题的最优解,没选的时候羡慕,选了的时候后悔,选不出来的时候自我质疑,觉得是因为自己信息不够、能力不行,才找不到两全其美的办法。于是,就更加努力地四处征询意见,最终成功获得了更多“不完美”的选项和沮丧焦虑的心情……如果这是你的真实写照的话,那你可能会过得很辛苦和不快乐。不妨尝试换个角度看看关于选择这件事。
首先,最优解存在吗?不存在的。如第二段所述,那些让我们为难的选择,往往是本身的内在冲突就很强烈的,满足需要的过程就注定伴随着丧失和风险,不管谁来选都一样。那些看起来做到了两全其美的人,并不是找到了尽善尽美的方案,只是他们同时也愿意承担那两美背后的风险和艰难而已。
另一方面,选择其实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许在很多人的概念里,选择是在选最后的结果。仿佛在你做出选择的那个一锤定音的重大历史时刻,人生的分水岭自此决定,命运的分岔路由此延伸,未来的每一刻都在此时被写好了,所以这个选择非常重要、不容有失。确实,某些重大的决定的确会对我们的未来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而且往往越是重大,越会让我们举棋不定。但是你应该也听过“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两句话吧,事情的结果可能与我们的预期并不一致,或者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对结果的评价发生了改变。一旦看到选择所具有的时间属性,你就会发现那个被人们深恶痛绝的不确定性,根本就没有办法从任何一个选择里被剔除。所以,当每个解都带着未知数的时候,又怎么选出一个最优解呢。
因此,完美方案从理论上就不可能存在,选择也并非作用于未来的结果,而是作用于决定后的每个当下。它是你向未来一段时间的自己发起的行动倡议书,是你愿意不断调整自己的行动使它满足自身需要的每个时刻的总和。选择当老师的人最后都成了老师吗?选择当公务员的人就一定能获得稳定吗?选择工作的人就再也没办法读研了吗……在每个当下,你始终拥有对未来的选择权。
那么,既然每个选择都包含着好与坏的不确定性,选择不等于计算最优解,那面对着眼前不计其数的选项,到底该怎么做决定呢?
首先,做你能做的,和不能不做的。事实上,你真的有这么多的选择吗?专业与职业确实不计其数,但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就能帮你排除掉一大半。不能做的,没法选;不能不做的,没得选。
那么,剩下的那一小半看起来可选的呢?
做你想做的,而不是该做的。这样的提议看起来似乎有些激进,该做的事怎么可以不做呢?因为其实大部分的时候,我们想做的事和该做的事之间并没有很大的冲突,它们自然而然地就可以去往同一个方向。但当它们冲突的时候,选择就变得尤为艰难。该做的事往往是社会共识、父母期待、前人智慧、权威意见;想做的事则是个人感觉、标新立异、前路未明、不被支持……总而言之,风险很大。不过,无论风险大小,唯一要对这个选择负责的人都只有你自己。因为目标的实现是一个过程,如果你选了该做而不想做的,那过程中那些“道理都懂,就是动不起来”的自我拉扯一定会让你的目标完成大打折扣,并不能实现初衷;由于看起来是自己的原因导致的,你责怪的对象大概也只会是自己;而这过程中你感受到的不甘、委屈、自责和难受,难道也都要当作是不存在的吗。
但,做自己想做的,万一错了呢?
首先,别把自己的选择想得太重要了。毕竟,在需要对一件事的结果负责的各个部分里,你的选择实在只占很有限的一部分。天时地利人和欠缺了哪一样,都有可能与你的计划产生很大的偏差。一旦结果不好就怪自己当初的选择出了错,着实有些过度负责了。
然后,请允许自己的局限性存在。你可能会说,我又不是全知全能的,当然会有局限性,不允许也得允许啊。这可不是允许,而是被迫接受。你能允许自己“犯错”吗,能允许自己不够“好”吗,能允许自己无能为力吗?不可避免的,结果与预期不一致的情况当然会发生,“唉,早知道这样,当初那样就好了”的念头便开始折磨自己。这话说得可实在有点不公平。会知道这事是这样的唯一原因,就是你当初选择了这样做。这选择明明是帮你拓展认知、了解自我的大功臣,却只因为结果不如人意就被抹杀了存在的意义,还错把罪名推给了当初无辜的自己,背上了一个“调查不充分”“考虑不严谨”“能力不足”之类的锅,连带着对现在的自己都失去了信任,可真是误会大了。可能那个结果对你来说的确很坏,你也确实能想象到做得更好的情况,但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你已经很努力也很疲惫了,那就请接受一个事实:这就是当下的你能做到的最好的情况了。你可以期望自己变得更好,但不要苛责自己现在还不够好。你知道如果了解更多的信息就能做出更准确的判断,可你确实不了解呀;你清楚如果去问别人就能得到确切的答案,但你真的不敢问;你明白早晚要选择,越早选择主动性就越大,但在那个当下,你就是选不出来嘛。允许局限性存在的意思,就是不要求当下的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东西。
可如果全盘接纳了自己的现状,任由自己“堕落”,那岂不是再也不会变好了?
接纳并不意味着堕落,只是让你的思维这个指挥官换一种分配精力的方式而已。指责自己并不会使你更有效地行动,只会让你更加没有动起来的心情。看到并理解自己的行为告诉自己的信息,才能更有效地去调整自己的行动。选不出来,可能是在告诉你,这些选项里没有你特别想要的,但也没有你完全不能接受的,不管选哪个,也许你都可以;哪个也不想选,可能是在告诉你,现在还没到非表态不可的地步,你将“逃避选择”作为了你目前的选择。请回想那些你因为兴趣而不知疲倦去做事的时刻,和那些你因deadline的临近而效率惊人的时刻,你的生命力和“求生欲”从未允许自己堕落。
所以,请多相信自己一点,不要让焦急和自责填满了本该属于尝试和探索的空间,用充满可能性的土壤培育出那朵唯一属于你的现实的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