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百科   >   正文
心理百科

TED心世界 | 陷入了负面情绪怎么走出来

发布日期:2020-11-26    作者:于小斐    编辑:于小斐    浏览次数:

为什么这学期我这么努力,

还是没能拿到一个好成绩呢?

为什么小组讨论的时候有些人就是不发言呢?

为什么要看的文献这么多还看不懂呢?

我好烦!我好难!

我想看到这篇文章的你们大多数都有过类似的烦恼,有时候甚至麻烦和难题一个一个接连不断地前来报到,负面情绪的旋涡一下子将我们全部包围,只能等待着被一点点地侵蚀却毫无招架之力。话虽如此,但事情总会解决,负面情绪也不会一直缠绕着你,不知道在事后你有没有想过真正拉你走出旋涡的到底是什么。

Allison是一个社会心理学家,同时也是一名专业的人群观察者,她在Ted演讲时曾提到自己发现了人们思考模式的一个特征:比起“患得”,更加“患失”。在演讲时她举了最经典的“半杯水”的例子:盛有半杯水的杯子可以被看成半满和半空的,大量的科学研究表明对于半满和半空的不同表达可以改变人们对其的感受。在获益框架下思考,你会认为杯子是半满的,此时的你更关注的是得到的那部分;相反,如果你认为这个杯子是半空的,你则是在损失框架下思考,这时候人们也就更可能不喜欢这个杯子。那么问题来了,人们对于一件事情的思考模式是否可以改变呢?某种认知是否会持续影响人的思考呢?换句话说,你是否能够从认为杯子是半空的状态转变为认为杯子是半满的状态呢?

为了解答这些问题,Allison做了一个简单的实验:她告诉实验参与者们目前有一种新手术,并将他们随机分成两组,对第一组参与者强调手术的正面效果,即手术有70%的成功率,而对于第二组参与者则强调手术的负面影响,也就是其有30%的失败率。结果表明,第一组的人在得知70%的成功率后肯定了这个手术,而第二组的人则因30%的失败率否定了这个手术。接下来实验者对这两组成员转变了说法:对第一组参与者说这个手术有30%的失败率,而对第二组成员说手术依然有70%的可能性成功。然而实验结果却随之发生了变化:第一组的成员不再倾向于肯定这个手术,第二组成员则保持了原来的否定态度。此后,她又举了州长改选和疾病爆发的例子进一步完善了实验结果,从一开始就在损失框架下思考的人往往很难改变自己的态度,损失框架会一直延续,“患失”比“患得”要容易的多,我们只有通过努力才能训练自己向积极向上的一面思考。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向他人抱怨自己的不幸,但抱怨完之后却又觉得对对方心怀内疚,好像在这样的环境下发挥更大作用的不是安慰者这一方,而是作为倾诉者的你在宣泄更多的负能量——人们似乎很容易就可以忽略好事情,而对于一点点挫败感耿耿于怀

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有项研究表明,每天花几分钟时间写一写自己想感谢的事情,就能明显地提高你的快乐、幸福感以及健康,由此可见人们的思维模式是可以通过训练而改变的,那么我们为什么不选择用这样的方法从负面情绪中拉自己一把呢?我想我找不到拒绝的理由。



主动训练自己在获益框架下思考问题的是你,能将自己从负面旋涡中解脱出来的还是你,只有你自己才是情绪的主导者。如果努力了还没拿到理想的成绩,不妨想想自己是不是已经比上学期有所进步;小组讨论时有人不主动,不妨想想是不是能借这个机会提高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锻炼自己承担更多责任;文献又多又难,不妨想想自己是不是已经迈出步子主动开始看了,已经比之前只说不做的自己进步了。如果你觉得以上这些想法还有难度,那就不妨从锻炼自己意识到玻璃杯里有比起初我们认为的更多的水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