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在为拖延症苦恼吗?DDL即将到临时才意识到为时已晚,被老师组长催促时才感受到时间紧迫,心里一直想要去做某件事却总拖着,安慰自己:“不急,人生还有大把时间,”在本周的TED推荐中,演讲者Tim Urban分享了自己的拖延经历,通过幽默的演讲艺术和生动的比喻,再现了我们形成拖延行为的决策过程,并警示人们,再不行动起来,去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想法,或许真的会为时过晚。
我们在DDL面前犹豫之时,往往有两个相悖的想法在脑海中斗争,一个是娱乐至上,一个是立刻行动,演讲者Tim将前者比作是“即时满足的猴子”,将后者比作是“理性的决策制定者”。猴子,一种追求本能享受的动物,只希望生活过得简单、快乐;相反,理性决策者会帮助我们适应现实,预见未来,在文明社会的框架下调整自身的选择与行为。
心理学认为,享乐是人类的本能。当“即时满足的猴子”与“决策制定者”意见相左时,如果我们放任脑海中的“猴子”自由行动,而选择性地无视“理性决策者”的忠言,我们就会变成被享乐本能控制的“动物”。很多时候,我们正是因为贪图享乐,放任懒散享乐的念头才会造成拖延。试想,有多少次你准备开始学习,却被微博推送的明星八卦与游戏视频吸引?有多少次你下定决心开始健身,最终却只是盯着B站运动up主做了一个小时的运动?
许多人会说:“虽然我老是拖,但最终也能完成任务。”确实如此。我们拖延的行为模式得以运转的原因在于:任务有截止日期,当DDL即将来临时,内心的恐慌感会逼迫我们直面现实。只有这种“恐慌怪兽”吓跑一心享乐的“猴子”,“理想决策者”才开始正式主导行为方向。
然而,你也曾反思过那些没有DDL的琐碎小事或是梦想吗?比如在校期间想着给爸妈打个电话,但总能为自己找到诸如“作业太多”“晚上有社团活动”的借口来逃避与父母联系;比如买了绘画装备想要学画,但却总想着“学画画什么时候都不晚,明天再学吧”,于是将画架置于房间的一角落灰。我们的人生就在这一次有一次的“到时候再说”中被浪费,那么当人生的DDL来临时,你是否还有机会说“不急,还有时间”呢?
谈及人生,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是拖延者,我们每个人都在试图逃避一些不愿面对的现实。而且,这种对人生的拖延是许多人长期不快乐、内疚的来源,它在内心静悄悄地发芽、长大、枯萎直到无法挽回。
Tim展示了一张生命日历,他假设每个人都能活到90岁,每个星期为一个格子,我们可以发现生命的格子并不多。对着这张生命日历,我们需要去思考,当我们拖延时,我们真正拖延的是什么?当我们真正明白自己是在虚度光阴时,才可能做出质的改变,时刻意识到“即时满足猴子”的存在,而无论“恐慌怪兽”会否出现,放纵都不会是最佳选择,我们需要逼自己直面“决策制定者”的理性发言。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怀着对逝去光阴的愧疚,拥抱对自己负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