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告白》之选择
这是一无法做出摘录却让人有很多感受和思考的书。对于这本书,大家理解的角度和主题各有不同。今天,我们想要分享的主题是“选择”。
01 分享者:阮恬慧——选择中的人生
有很多事情无从选择,例如出身、肤色。也有很多事情可以选择,例如原谅、相爱。出生这件事没有经过我们任何人的同意,在英文里永远是“be born”,但这不意味着宿命的必然,任何人都没有剧情流畅的坦途可走。带着被指定的“幸运”,我们前赴后继地来到这个世上。生来无可选择,但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学习选择,并在努力获得选择的权利。
因为黄皮肤,因为是中国人,在异国他乡受到歧视是不是詹姆斯的选择?不是。
因为是女生,所以被认为不如男生,没有能力学习自然科学,是不是玛丽琳的选择?不是。
因为父母希望你这样,你知道他们爱你,所以听他们的话,艰难地咽下他们的期待,努力满足他们的心愿,是不是莉迪亚的选择?是。
因为父母的爱从来只在莉迪亚身上,所以想要离开,所以自觉变得透明,是不是内斯和汉娜的选择?是。
可这些是或不是,笃定的选择判断背后只有交织成网的无奈与不解。普通个体的力量在时代、在社会面前是如此的渺小,每个人无论处在怎样的社会位置,总是会被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甚至不知道这些人是谁---偏见的影子轻易在任何一个人,一个群体上驻足,承受偏见的人,施加偏见的人们彼此伤害,循环从不轻易终止,总是有生命付出代价。莉迪亚沉入湖中,而内斯在落入水中的时候听到了她的告白。生命永远静默后,这种不可逆将脱离了偏见和重压的爱变得轻盈隽永。可这种选择的代价是沉重的,无数的可能戛然而止也永不重来。
潘多拉魔盒般再也收不起的歧视和迫害是什么的结果?其实不是因为肤色、不是因为性别。肤色和性别又是什么呢?只是人们的不同。偏见塑造了对立,可其实不知多少人想过这是为什么。人们是在不同中发现平等,也是在不同中选择爱,发现爱的---这个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每个人与生俱来的特殊,但是正是许许多多和自己不同由相似的人,使得我们确立自己的价值,感受到爱,在做出选择的时候也使得自己被选择。偏见裹挟着宿命的阴影迫使人们误用自己的选择,为了能够自由,我们都应该去抵抗许许多多理由可疑甚至不知所起的偏见,我们拥有的始终只有自己,每个人被选择的幸运来自过好这一生的信念。
人生的位置和身份总在趋于变化。如果未来成为父母,可以对孩子寄予希望,但不要干涉他们自己想要选择并创造幸运的人生;如果已是孩子,感受到爱又为之压抑痛苦,也请勇敢一些,做出自己想要的选择。希望每个人能被无条件地爱着,如果没有,也能选择去爱别人
02 分享者:孙浩令——“正确”选择的做出,从拥有“自我”开始
“选择”有时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看似有自由的权力,但却充满了无奈的妥协。有多少次选择的做出是因为“应该”这样选?又有多少次选择后的后悔是因为对自己的心意的事后察觉?
假装爱读书、假装有很多朋友是莉迪亚的选择吗?是,也不是。因为这是父母的期待,是父母那些未完成的心愿,而莉迪亚,不过是他们实现自己愿望的提线木偶。最开始的小时候或许还不知道自己的想法、不清楚自己的愿望,但当莉迪亚逐渐觉察到自己的感受之后,那根线成了对于父母伤心的不忍、对于家人离开的恐惧。这样的选择成全了别人,委屈的只有自己。而这样做出的选择,注定不会持久。幸运的是,在生命的最后,莉迪亚知道了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也有了维护和坚持自我的勇气;不幸的是,她已经没有了表达和尝试的机会。
我们,又有多少人,在做着和莉迪亚一样的选择:因为父母觉得学**专业好,于是就学了**专业,结果从第一学期开始就一直处在挣扎与挫败中;因为父母觉得**工作好,于是就选择了**工作,将内心的那些理想、冲动、愿景都束之高阁,安慰自己说“这是最好的选择,这样家人都会很高兴,也不会担心”。是的,大家都开心了,只有自己。于是,带着这份遗憾、委屈日复一日地生活,或许就这样过完一生,或许在某一刻集中爆发。
“正确”的选择的做出应该是基于自己的真正的想法和需求的,是知道“我想要什么”,也许刚好与家人的期待相符,也许大相径庭,但唯有基于自己真正想法的选择,才能让自己心甘情愿地继续下去,没有白月光,也没有朱砂痣。
之所以这个“正确”还有一个引号的帽子,是因为没有绝对正确的选择,我们所要做的只是把选择变得正确(关于选择,去年11月发布的《一些关于选择的真相》《遇事不决,量子力学》《做选择,可以不难》《“假如我当初那样就好了”》都做了讨论,有兴趣的可以点击了解)。而这个过程中,缺少不了的是对自己负责的勇气。选择了就不后悔,无论什么结果都自己承担和负责,如此,无畏。
下期预告:
下一期,我们将继续分享大家对于《无声告白》这本书的所思所感,这一次的主题是“期待”。这一次,分享人的心愿书单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