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推文的主题是“期待”。
“期待”,这似乎应该是一个很美好的词,但却常常让人满含压力,负重前行。
在谈到这个话题时,很多人最先想到的是父母的期待,一些悲剧发生后,来自他人的期待也总是在罪责单上。似乎期待是一座无形的压力大山,只听闻它的重,未见得它的好。但其实,期待的发出者是我们每一个人:小组合作时候,对团队成员有期待;长大后遇到分歧时,对父母有期待;发生争吵时,对恋人有期待;遇到困扰时,对朋友有期待……而谈到对这个问题的应对时,我们更多是从期待的接受者的角度来看,本周其他推文也会就这个方面和大家进行讨论。但今天,我想从期待的发出者这个角度和你聊聊这个话题。
我们该对他人有期待吗?对于这个问题,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有期待是人之常情。作为社群动物的我们,与他人产生连接是一种本能需求,而期待是维系连接的一部分,也是人性中的情感所在。对越亲近的人更是如此。只要父母还爱孩子,对孩子的期待就不会停止;只要我们还没有超然于世,对他人的期待也不会停止。一个厌恶社交的人,不也在期待自己的生活不被外界所打扰吗?所以,作为一个接受者,应对期待的方式不应该是期待对方没有期待,因为我们自己都无法做到如此,即使是在应对期待本身上。
但同为期待,性质却是有差异的。有的期待,是美好的祝福:父母期待孩子能够平安、幸福,子女期待父母能够健康、喜乐。有的期待,是道德的意义:老板期待员工能够认真工作,突遇困难的路人期待他人的帮助。而有的期待,却是发出者自身未竟的愿望、未被满足的需要、自身压力的转移,而这也是对接受者带来压力的期待:父母自己吃了没有文化的苦,于是期待孩子能够好好学习,弥补遗憾;自己经常被亲近的人忽视,于是期待恋人能够敏锐地觉察自己的情绪、看到自己的需求;和父母之间有沟通上的问题或者不满父母的性格,于是期待父母能做出改变;小组任务太过复杂、耗费精力,于是期待小组长发挥带头作用、小组其他成员能够尽力而为……作为接受者,我们要区分那些期待、要求、压力究竟是来自自身,还是来自他人;而作为发出者,我们同样要区分给予别人的这些期待到底是在满足自己的愿望,还是单纯只是为了对方的福祉,如果是后者,那这份期待不应该是压力。
而这就涉及到第三个方面:表达期待的度。也许你会说,每个人的承受力不同,有的人天生敏感,哪怕是一句轻飘飘的话,也会被Ta感知成巨大的压力。但没有人天生如此。一次次看似轻飘飘的表达集聚成了现在这头只差最后一根稻草的骆驼。所以,这不应该成为肆无忌惮表达期待的理由,至少你可以做的是,在表达你的期待的时候更用心地关注一下对方的反应,看看是不是已经过线。更重要的是,发出者在表达时的动机其实会被对方感知到:嘴上说着“我就是提个建议,具体你自己来决定”,心里却想着“你最好按我说的来做,这样是为你好”……大家都是脑补达人,更何况是这种言不由衷的表达,你不傻,对方也不傻。所以,如果这个期待是出于你自己的需求,那请不要把它变成对方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对方有自己的自由和权力来决定是否要达成你的要求、实现你的心愿,对陌生人如此,对朋友、恋人、家人亦如此。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都不希望被他人的期待所裹挟,那也不要用同样的方式裹挟他人。也许你还不能很好地把握其中的平衡,还是会对身边的人有期待,但至少,在下一次你因为对方没有达成你的期待而生气甚至责怪时,能够先想一想,这可能不是Ta的错,你们可以有比一味地指责更好的方式来解决这个冲突。期待所带给我们的应该是美好和祝福,而不是压力和负担。
这是一场修行,需要用眼看、用耳听、用心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