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灵捕手》是一部非常暖心的经典电影。故事的主人公威尔原先只是一名年轻的清洁工,却破解了一道困难的数学题——这可是麻省理工学院的数学教授蓝波公布的。可是这位颇有扫地僧风范的天才少年却也是个问题少年,成天和好朋友查克等人四处闲逛,打架滋事。当蓝波找到这个天才的时候,他因为打架袭警被法庭宣判送进看守所。在向法官求情保释、使威尔免于牢狱之灾后,蓝波为了让威尔发挥他的数学天赋,请了很多心理学专家为威尔做辅导,但是威尔十分抗拒,专家们都束手无策。无计可施之下,蓝波求助于他大学的好友,心理学教授尚恩,希望能够帮助威尔打开心房。故事的结局很温馨,经过蓝波和尚恩的不懈努力,威尔渐渐敞开心胸,在追寻亲密关系和接受工作邀约中都迈出了重要一步。

这部电影不仅讲述了一个治愈的故事,也通过艺术化的方式呈现了何为有效的心理咨询。在电影中,心理咨询师对心理咨询基本原则的遵守,也是最终能成功拯救威尔心灵的重要因素。结合电影内容,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原则。
在肖恩出场前,威尔也被迫去接受过心理咨询。但是,威尔始终抱着不信任、不合作甚至充满敌意的态度。在尝试失败后,心理咨询师们果断放弃了。
这是出于心理咨询的合适原则与自愿原则。合适原则是指,选择适于自己能力的合适咨询对象,制定合适的咨询方案,注意专业职能的局限性,在职责和能力范围内开展工作(即心理咨询师的胜任力)。自愿原则则要求到心理咨询室求询的来访者必须出于自愿,这是确立咨访关系的先决条件。面对威尔这样有着深沉的内心创伤且并非自愿接受咨询的来访者,贸然进行心理咨询只会加剧威尔对外界的不信任。弗洛伊德的防御机制理论告诉我们,威尔为了维持正常生活,在内心构筑了复杂迷宫一般的防御机制,在面对那些想要试图打开他内心世界的人时,就会呈现出强烈的攻击性。面对这样一位极其不愿意配合的来访者,咨询师不强行进行心理咨询,也是为了避免对来访者造成更深的伤害。
后来,兰伯教授请求其好友肖恩的帮助。肖恩每周一次、每次一小时进行心理咨询,在进行心理咨询时也会让兰伯教授等人回避。
这遵循了保密原则与守时原则。保密原则要求对来访者的咨询内容保密,不得随意泄露(保密例外的内容除外);守时原则则要求咨询师必须按照预约时间到位,不能随便失约或更改时间(即设置中关于时间方面的要求)。这是威尔与肖恩建立信任关系的先决条件,更是对个人隐私权利的基本保障。

第一次心理咨询中,威尔对肖恩发起多次强烈的攻击,但肖恩都是尊重地倾听并回答他的问题。尽管最后威尔在评论肖恩的画时语出不逊而激怒他,但肖恩并没有就此放弃,并且在咨询后思考要如何进行下一步工作。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必须尊重来访者,要善于倾听对方。倾听,意味着要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而不是把自己的想法灌输给对方,去打断来访者的发言或急于下结论。而咨询师在面对来访者的攻击时不完全被自己的情绪裹挟,也是给来访者提供新的体验的一种方式。
之后的咨询,肖恩始终把自主权交给威尔。他告诉威尔,除非自己愿意说,体会自己的内心,不然没有人可以帮助到他。面对威尔的回避,肖恩始终在他身边稳稳地坐着,陪着他直到愿意说为止。
这体现了支持原则与非指导性原则。肖恩的陪伴与交流,就是对威尔的心理支持。而心理咨询不同于一般的问题咨询,不需要对所谓的“问题”予以更多的具体的直接的指导,应予以间接的非指导性的启发、引导、帮助与辅导,使来访者自己领悟,思索寻找解决办法。帮助来访者自己解决问题,而不是代替来访者解决问题,也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毕竟,自己心灵的问题,必须自己来彻底解决。

在一次次咨询中,威尔逐渐放下了对肖恩的敌意与不信任感。电影中在第七次心理咨询中(当然事实应该不止7次),肖恩反复对威尔说“不是你的错”,并且拥抱了威尔,这让他卸下了最后防御,打开了心扉。这句话乍听起来只是不起眼的安慰,甚至有些鸡汤,可在肖恩反复强调之下,威尔终于理解了这句话的分量。他自己终于肯面对自己,去疏解自己的心结。
可以说,正是肖恩把握好心理咨询的原则,才达到了最佳的咨询效果,最终治愈了威尔的心灵,不仅仅是挽救了一个天才,更是挽救了一个人,一个受过伤却本应当恢复的人。这是一部温情脉脉的电影,也带领我们走进心理咨询,向我们展现了好的心理咨询对人生发展的巨大助力。
这部电影对于心理咨询原则的体现不止于此,包括对于咨访之间关系的界定,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在观看电影中有更多思考。
参考资料:
[1] 张建峰,斯艳红.心理咨询的原则与工作技术[J].课程教育研究,2018(24):240-241.
[2] [2]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摘自525心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