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本书,它被称为“现代人内心的自我修复宝典”,它就是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卡伦·霍妮的《我们内心的冲突》。该书讨论了人们内心的主要冲突类型和它们的各种表现形式,分析并归纳了各种相互矛盾的态度和倾向,指出了被冲突困扰的人解决内心烦恼时的努力结果和怎样导致失败并陷入恶性循环,并在书末提出了解决这些冲突的建议和设想。

该书作者卡伦·霍妮虽为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但她的观点与弗洛伊德有着显著不同,在此书层面,作者提出以文化决定论取代生物决定论,认为人的内心冲突源于困扰人的内心中相互矛盾的神经症倾向,这些倾向主归咎于人们生活于其中的特定文化环境,同时她也是社会心理学的最早倡导者之一。此书有对弗洛伊德理论超越,同时仍存在过于强调个人自我认识和改善的重要性,从而忽略社会文化条件具有有限可控性。
该书分为两部分:“神经症的冲突和解决的尝试”“未解决的冲突的结果”,又可下划为四块:三种基本人格、心理防御机制、未解决的冲突的结果、解决办法。
冲突无处不在,人们内心的冲突也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有冲突并不意味着就是患了神经症,冲突的种类、范围、强度主要取决于人们的社会文化状态。作者认为孩子在应对外界世界时无意识形成了对付环境的策略,发展成持久的性格倾向,即清晰的主要发展方向:亲近人、对抗人或回避人。
根据三种态度类型霍妮将个体分为几种人格类型,具体来说,亲近人的态度形成屈从型人格,表现出渴望亲近、渴望归属,自感弱小可怜以成为吸引别人保护的特征,在意别人对己看法等三个特点,这些特点中暗示其感觉和行为的方式,也暗示一种生活形态:这类人实际上是压抑着自己的攻击性,表面对人关切,实际上更多的是无意识地利用、控制他人。
对抗人的态度逐渐形成攻击型人格,相信人性本恶和物竞天择,性格强硬,要求自己只能赢不能输,不能接受失败。这类人格不仅拒斥真正的同情和友好,也拒斥屈从和讨好,这种对温和倾向的压抑增加攻击性、强迫性。

回避人的态度形成孤立型人格,他们疏远他人同时也疏远自己,拒绝与自己、他人产生连接,追求自由,对独立的需要表现得强迫、盲目,同时自命天高——他们认为孤立是有价值的,即为获得某种清高和明澈的心境。作者还认为自我孤立是基本冲突的一个内在组成部分,也是混着用来对付冲突、保卫自己的手段。
而面对冲突的防御机制则分为:理想化形象、外化及其他,如拒绝承认冲突(“区隔化”)、推理欺骗自我、游戏人生(看起来轻视并反对所有道德标准)等等。简言之,面对冲突有三个过程:屈从-攻击-逃避。冲突可以看做是一种意愿的矛盾,比如我们渴望亲密关系,但又害怕破碎和走不下去的未来,在关系中想要独立却忍不住屈从对方的认可、理解、爱,又或者人际关系网中或评价标准的一些潜规则不得不让我们屈从,有些人意识到了以后会选择继续屈从,而有的人则变化为“攻击”,不满所谓“制度”“规矩”,怨天尤人,可能还会憎恨“世界不公”,在进行反抗无果后又有可能转变为“逃避”——心好累,摆烂吧,摆不被定义的烂,其他的都会被定义……而这本书也提供了我们自我分析的能力,以看清当下所处的困境及冲突得不到解决的后果和解决路径在何方。
无法解决的冲突的后果主要分为四个方向:害怕、人格枯竭(左右摇摆、效率低下等)、绝望(受挫时缺乏勇气和自信、相信宿命论等)、施虐(顺从型、对抗型、疏离型),限于篇幅,在这不再展开。该书可能更适合心理治疗师读,毕竟很多地方是作者依据自己多年从业经验加以实践总结出来的观点,但科班外的我们依旧可以从此书中汲取到许多可以帮助自己的知识和精华,因为就像作者写到的“不仅仅只有儿童才具有可塑性,所有的人都具有改变自己的能力,甚至是脱胎换骨的改变”,通过小小的阅读,我们能更好地剖析自我,面对真实存在的冲突及生活,体验阅读过程中的心灵成长。
内心的冲突无法避免,读心书,在自我觉察过程中让我们成为自己的心理密友,面对真实的自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