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百科   >   正文
心理百科

读心书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发布日期:2025-04-02    作者:廖雨娴/文,赵紫茉/图    编辑:学生    浏览次数: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书以有趣的童话视角切入,用孩子般充满童真和轻快活泼的叙述方式讲述故事。故事主线是一只患有抑郁症的蛤蟆向心理医生苍鹭咨询、解惑的过程,蛤蟆先生在苍鹭医生的引导下进行深入思考,逐步理解自我,学会了控制和表达情绪,成长为一位懂得倾听且有自我见解的先生。从和心理医生的对话中,蛤蟆先生看到了前进的方向,找到了迷失的自我,接下来让我们和蛤蟆先生一起走进和探索自我吧。



面对自己真实的情绪


当蛤蟆先生进行第二次咨询时,苍鹭问蛤蟆,“今天你感觉怎么样?”而蛤蟆回答的是“挺好的,谢谢你。”因为他很小的时候,大人就教他这样回答了,如今他也这样不假思索地回应,其实不代表任何真实的想法。其实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这样:遇到同学打招呼或许久未见的朋友询问,“嗨你好吗?”我们一般不会多加赘述,不会描述自己的心情或生活最近怎么样,好是多好,不好是多不好,就只当是一句寒暄,回复对方“哈哈哈挺好的!”或者“还不错呢~”。


但是当有人认真地问你“感觉怎么样?”,而且是真的想知道你内心的答案时,我们也许会和蛤蟆一样坐立难安,不想或不敢描述、表达自己的真实情绪。因此苍鹭换了个方式提问——“假设我们有一种情绪温度计,可以用来测量你现在的感受。温度计有10个刻度,最低为1,代表你感觉非常糟糕,可能还有自杀的想法。中间是5,代表你感觉还不算太糟。最高为10,表示你非常愉悦。你觉得自己处在1到10的哪个位置?”蛤蟆毫不犹豫地在1和2中间做了记号,且释然地承认自己曾经有过自杀的想法。



当我们在逃避或否认自己拥有消极的情绪时,其实反而会使得情况进一步恶化,加剧心情低落、意志消沉。想要认识自我的第一步便是正视自我情绪,把自己置于一个咨询者的地位,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尝试着将情绪更为明确地量化,学会和自己对话,以此有效纾解积郁和低沉。


进入“成人自我状态”


“幸运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童年时我们与自己、与他人相处的方式,看待世界的视角,并未随着童年消逝,它们会停留在我们身上,成为我们的一部分,影响未来的每一个决定。弗洛伊德的理论也提到,儿童的早年环境、早期经历对其成年后的人格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成人的心理异常、心理冲突都可追溯到早年期创伤性经历和压抑的情结。简单地来说,就是我们在长大后,面对某些事情的时候依旧采取童年时期的情感和行为处理模式,自动做出和小时候一样的反应。


但是如果当一个人的行为和感受都一直像一个孩子时,这便是“儿童自我状态”的表现。儿童自我状态分为自然型儿童状态和适应型儿童状态,自然型儿童状态是刚出生的婴儿就具备的基本情感构成,如收到礼物时的快乐、和同伴打架时的愤怒以及做噩梦时的恐惧。而适应型儿童依赖父母,他会根据父母的反应发展出一套应对行为,并学会顺从或取悦父母,如蛤蟆先生为博得父母关注而去穿花里胡哨的衣服,遇到不愉快的事情也只会选择忍让和怄气。



“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当一个人处于“父母自我状态”时,表现出来的行为如同自己的父母,不是在挑剔就是在教育别人,用言语重复地训斥,让别人接受自己的观念和价值观。父母状态就让自己犹如一个法官,一直在控诉别人,给他们定罪,然后顺理成章地惩罚他们。有时候甚至是自己判自己的罪,强烈地谴责自己,使自己深陷自责状态。


在外人眼中,蛤蟆先生住着豪宅、开着跑车、还是个校董,是个让人羡慕的富二代。可别人不知道的是,他自幼生活在父亲过于严厉的管教下,得不到想要的拥抱和肯定,连母亲也很少给予他应有的尊重和爱护。他只能通过浮夸愚蠢的行为博得家人的关注,结果却非常糟糕。正如苍鹭所说,在蛤蟆的内心深处,不仅藏着一个极度渴望爱的“儿童状态”,还有一个始终在批评自己、不给予自己肯定的“父母状态”。如果想要真正地理解自我、改变自我,我们就不能深陷儿童自我状态或父母自我状态,而是要走向理性独立的“成人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是指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它让我们能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处于这个状态时,我们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能为自己所用,而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相反,我们能思考当下的状况,基于事实来决定要怎么做。


但这并非表明“成人状态”比其他两个状态更加重要,在成功的人生里,这三种状态都是必需的。它们已经演化了千百年,所以每一种状态肯定都很重要,都对生存有价值。不过,成人自我状态具有特殊重要性——只有在“成人自我状态”里,才能学到关于自我的新知识,更好地了解自我。当你处于成人状态,拥有处理事情的思考能力和行为自主权,能够为自己负责时,你就会知道自己有力量来改变处境,更重要的是,有力量改变你自己。


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心理咨询的大概过程,体验倾听、共情、沟通技巧,也在咨询过程中跟着蛤蟆先生和苍鹭医生学习了不少的心理知识,是复杂问题简单化,专业问题通俗化的心理书籍典范。在十次心理咨询中,蛤蟆和咨询师共同探讨了人们身上常见的“讨好型人格”“无法表达愤怒”“难以拒绝强势者”“自我审判”等现象,并理解了这些倾向的成因,见证蛤蟆先生自我探索和改变的发生。



当我们决心改变,并且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变时,我们终将挣脱过去,找到自由。愿你也能和蛤蟆先生一样理解自己的情绪,与过去和解,摆脱阴霾,在“成人自我状态”中找寻自我,走向未来,最终拥抱明媚暖阳。


参考资料

[1]龙国军. 强者是善于自我疗愈的逆行者——以《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为例[J]. 新阅读,2022,(06):72-73.

[2]张金秋.创伤理论视角下《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中的蛤蟆先生的人物解读[J].今古文创,2021(48):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