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和外向性格备受推崇的文化中,成为内向的人可能会很难,这甚至是可耻的。但是,当你聆听苏珊·凯恩激情澎湃的演讲时,你会发现内向的人给这个世界带来了惊人的天赋和能力,这是值得鼓励和庆祝的。
在最开始,演讲者讲述了自己去野营时候的经历。作为一个喜爱读书的内向的人,演讲者想象中的野营是十个女孩坐在一个小屋里,都穿着合身的女式睡衣惬意地享受着读书的过程;但是,实际的野营更像是一个不提供酒水的派对聚会。当演讲者第二次拿书的时候,老师满脸忧虑地走了过来,接着重复了关于“露营精神”的要点,并且鼓励演讲者努力去变得外向些。
从这次以及类似的经历中,演讲者意识到:出于某种原因,她的宁静和内向的风格,并不是正确道路上的必需品。她应该更多地尝试一个外向者的角色。
在我们的生活乃至整个社会,也是更加鼓励外向的性格,从幼儿园开始就要求孩子要多和人交流、要多交朋友,哪怕步入社会也会有“多个朋友多条路”的话语要求人们继续保持外向。不可否认的是,外向确实能带来很多好处,小编认识的一位研究生学姐,作为一个东北人她处理人际关系可谓是“游刃有余”,所以各大比赛获奖名单里面有她,学生会主席是她,连奖学金和荣誉评选也会对她更有偏向……学姐自身也非常有能力,这是毋庸置疑的,可是或许有很多和学姐同样有能力的人,由于自身的内向性格,而与这些“利益”擦肩而过。
接着回到演讲中,演讲者也承认“内向的人们都是非常优秀的”,但是人们总是会选择性忽视。数据显示: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人都是内向的。所以即使你自己是个外向的人,你的至亲好友都有可能是内向的人,因此活在社会中已经扎根的现实偏见中。之所以存在这种偏见,是因为我们的学校和工作单位,它们都是为性格外向者设计的,并且有适合他们需要的刺激和鼓励。
确实如此,就拿大学生“人人得而诛之”的课堂小组展示来说,很多时候的效果就是1+1<1,但是为了展现团队合作精神,又不得不采取这样的形式。小组展示往往是性格外向者的天堂,他们可以很快找到一起干活的同学,利用人缘好的优势,甚至可以在摸鱼的同时还获取一个较高的分数。同样地,课堂上老师也更偏好于积极互动的同学,给予他们更多的奖励。内向者,却会收获截然不同的命运。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我们工作的地方。绝大多数人都工作在宽阔没有隔间的办公室里,在谈及领袖气质的时候,内向的人总是按照惯例从领导的位置被忽视了。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亚当·格兰特教授做了一项很有意思的研究,这项研究表明内向的领导们相对于外向领导而言总是会生产更大的效益。因为当他们管理主动积极的雇员的时候,他们更倾向于让有主见的雇员去自由发挥,反之外向的领导就可能选择直接施行自己的意见。
我们在这里说了这么久的内向和外向之分,但是心理学家认为——世上绝没有一个纯粹的内向的人,或者一个纯粹的外向的人。在内向与外向之间,存在着“中向性格者”,或许我们都是其中一员。所以,独处和合作对我们都很重要。
演讲者接着分享了祖父的故事,他既喜欢读书,同样也热爱他的宗教。62年来,每周他都作为一名犹太教的祭司,他会从每周的阅读中汲取养分,并且他会编织这些错综复杂的古代和人文主义的思想的挂毯,并且人们会从各个地方前来听他的讲话。祖父在内向和外向性格之间做好了平衡。
因此,演讲者也给听众在二者之间保持微妙的平衡提出了三点建议:
第一,停止对于经常要团队协作的执迷与疯狂。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里,我们确实离不开团结合作,但是时常保持自己独立思考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毕竟,别人都有人做了,我们只能做我们自己。
第二,打开思维。性格可能会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尽量多想一写,想得更加深入一些。
第三,好好看一眼你的旅行箱内有什么东西,还有你为什么把它放进去。无论是外向者还是内向者,都可以尽情去展示自己所拥有的东西,这个世界不仅需要前者,同样需要后者。
演讲结束之后,很多听众都选择起立鼓掌。在这次的TED中,我们可以发现内向性格也有着属于自己的力量,正是因为有着不同的性格,才构成了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我相信,“存在即合理”,内向性格并不可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