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百科   >   正文
心理百科

读点文献 | 为什么会喜欢be美学呢?

发布日期:2025-02-10    作者:宋铭祺/文,徐菲/图    编辑:学生    浏览次数:

夜晚,你是否会听着熟悉的音乐,享着“宿命感”的曲调,不由自主打开那看下去会让人内心随情节而揪起、褶皱又平复、而又漏掉一拍的悲剧小说?


你又是否会在《梁山伯与祝英台》里墓碑塌陷、黄沙葬人的时刻而落泪,在《赎罪》里“find you, love you, marry you and live without shame”的自白与死别中心碎,在毛姆的《面纱》中为因霍乱而死亡的Walter而感动,并在这一系列的悲剧中而感受到独特而令人无法抗拒的美感?



为什么会喜欢be美学?为什么会在悲剧中体会到无法替代的美感?论文《命运、生命力与悲剧——论朱光潜的<悲剧心理学>》对此做了分析,我们且看一二。


活动,是生命自身的原因和目的

朱光潜老师得出结论:痛苦也可以成为快乐的一个源泉,只要它能在某种身体活动或艺术创造中得到自由的表现。因此,可以讲,生命的本能受到阻碍的时候,即无法更好地活出生命本身时,就会“痛”。他说: “生命的力量迫使一切生物都走向维持生命这个相同的目的;生命的目的则是在活动中得到自我实现,情绪就是生命在活动中实现自己的努力成功或失败的标记:当难以自我实现时便会痛,而自我实现未受阻碍时就会快乐”。
在悲剧当中,由于各种各样的阻碍,如导致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因素、封建等级制度,还有虚构作品(如《赎罪》)中他人的偏见因素等,这些不可抗的因素都是生命的美好本能与目的所受到的强大的阻碍,而无法实现的美好本身便生成“痛”。


宣泄,是痛感中的快感

当我们在悲剧中看到别人的行动时,也可以感知它的活动,这就带给我们一种积极努力的活动感,其中就有一种快感。从情绪的角度来看,喜剧诉诸理智,悲剧诉诸情感,悲剧在所有艺术形式中具有更强的力量,它引发观众的怜悯和恐惧之情,带有比较强烈的痛感,最终能够净化它们,使其得到缓和与表现。悲痛的情绪一旦得到表现,就能消除阻碍,获得一种生命力感。

这就有些许类似于鲁迅先生所说的,“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打碎了给人看”,因此呈现的强大的怜悯与痛感,都在美好的东西被打碎的瞬间得以呈现。



忧郁,诗人灵感的来源

这也是很多诗人在忧郁当中能感到快乐的原因,“沉湎于忧郁本身又是一种心理活动,它使郁积的能量得以畅然一泄,所以反过来又产生一种快乐”,忧郁及一切悲伤的情绪都可以在不受阻碍的宣泄中获得快乐。悲剧在缓和了我们怜悯和恐惧这两种主要的情绪之外,也能疏泄我们日常郁积的与悲剧主角相同的情绪,并转化为快感。


王尔德在监狱中的心境被印在他的书籍《自深深处》当中,其中简单提到过他对于悲伤的看法:“我也不能明白,但丁既然说过‘悲伤让我们与上帝联姻’,怎么还会粗暴地对待那些迷恋悲伤的人——如果这类人确乎存在。我真没想到,某一天悲伤会成为生活给我的最大诱惑之一。“在悲伤中创作的诗人也是通过此路来更好地诠释了“悲剧美学”的样子。


悲剧,是生命的自我诉求

无论是生理、情绪还是智力上的活动,都来自于生命的自我诉求。悲剧并不是体现这种诉求的唯一方式,因为人类的每一个举动都反映了这种诉求,但悲剧是最伟大的方式之一。它抓住了生命的核心要义:在更新中有尊严地前进。它所创造的艺术世界如同一面镜子,让观众在其中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现实性和可能性。



以上的分享仅仅是针对于个体生命而言悲剧美学的论述,在整篇论文中,不仅包括着个体的生命力,还论述了与关于促进人类的生命力相关的悲剧美学的内容,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去阅读完整的文献。也许下次再阅读悲剧的时候,我们会获得更加丰富的体会。


参考文献:

卢闹. 命运、生命力与悲剧——论朱光潜的《悲剧心理学》[D]. 华中科技大学, 2016.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