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生教育专题   >   经验分享   >   正文
经验分享

聆听心灵之声—学生家长心理健康教育

发布日期:2018-10-29    作者:    编辑:孙浩令    浏览次数:

今天,您的孩子迈入了山东大学这所有着110年历史的高等学府,他们美好的大学时代也从这一天正式开启,我们首先向表示衷心的祝贺!您的孩子将要面对全新的生活、学习环境他们的内心是否充满了迷惑与期待?他们将如何适应这种改变,在这种适应与改变中他们必然要面对许多问题,您是否想要为他们提供一些鼓励与支持?在这里,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为排忧解难,愿我们的祝福和指导与您一起陪伴孩子的快乐成长!


心理健康知识

1. 您知道大学生怎样才算心理健康吗?

通常来说,一般定义上的“心理健康”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个体,在高级神经功能和智力正常的情况下,情绪稳定、行为适度,具有协调关系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心理最佳功能状态。

而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我们有比较简单明了的几条标准,那就是:(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2)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我;(3)能协调和控制情绪;(4)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5)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6)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家长在对照这些标准时,有以下几点注意事项:(1)有些短暂的焦虑、抑郁情绪不是心理不健康2)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会随着年龄、环境的变化而改变;3绝对的心理健康只是一种理想,而心理健康的标准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2. 您知道家庭会对大学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吗?

家庭是影响人心理健康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家庭的结构、环境、人际关系、教育教养方式等都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家长的关注、鼓励、支持都对大学生适应新环境有巨大帮助。

一般来说,家庭的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四种。采用权威型教养方式父母,通常会树立权威,对大学生给予理解、尊重,经常与大学生交流并给予帮助。采用专断型教养方式父母,则要求子女绝对服从自己,对子女所有行为都加以保护监督。采用放纵型教养方式父母对子女抱以积极肯定的态度,但缺乏控制。采用忽视型教养方式父母对子女缺少爱的情感和积极反应,又缺少行为要求和控制。

当然,家庭教养方式的区分并非如此绝对,更好的参照方法应当是将四种类型看作四个维度,来评估家庭的实际教养方式。在不同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其人格特点有很大不同。

其中,权威型被公认为最理想和恰当的教养方式。权威型家长不但对孩子能有合理的要求,对孩子的行为也总是做出适当的限制。他们会为孩子设立一定的行为目标,并坚持要求孩子服从并达到这些目标;同时积极的关切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反应,以便及时调整。简而言之,这类家长对孩子是“理性、严格、民主、耐心和关爱”。做到这些,您也可以成为一名权威型的家长,帮助大学生构建良好人格。

3. 您知道大学生进入大学后会面对哪些挑战吗?

大学生进入新的环境,需要一些时间来适应种种改变,与单纯的高中时代不同,他们要承受来自多方面的压力。

1)环境:尽快了解生活、教学、实验场所以及交通线路、购物休闲场所等。

2)生活:学会调节饮食,有计划地消费,常与家人联系,遇到困难学会求助等。

3)学习:了解本专业的学业安排、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做好读书计划、调整学习方法等。

4)人际:了解周围同学的性格特点,多参与集体活动,与室友和谐相处,学会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等

5)自我认识:适应角色的转变,树立目标,调整心态。

4. 您知道大学生出现的情绪变化有哪些吗?

大学生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情绪变化,您知道大学生常见的情绪波动以及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1)焦虑

焦虑是大学生最常出现的一种情绪,他是指一种缺乏明显客观原因的内心不安或无根据的恐惧,人际交往中,常以为别人和自己过不去,在交往中过分敏感和苛求,爱嫉妒、喜欢抱怨和指责他人。与人打交道,感到恐惧或不安,想与人交往却又不知该怎样去交往或交往失败后回避社交活动,出现敏感、怀疑、焦虑、偏执以及交往障碍。

2)抑郁

这种情绪的表现为情绪低落,无精打采,难以振作精神,兴趣索然,感到做什么都没有意义,对前途悲观失望,自我评价下降、几乎只看到自己的缺点、错误,言语明显减少思维迟钝,厌食,失眠,胸闷乏力,情况极其严重的,还会出现神情麻木,拒食,感到活在世上没有意义,有自杀轻生念头等。

3)强迫

强迫主要表现为强迫行为和强迫观念,常见的强迫观念有反复思考一些想法,反复怀疑门窗是否关紧,碰到脏的东西会不会得病,太阳为什么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等等。而强迫行为往往是为了减轻强迫观念产生的焦虑而不得不采取的行动,明知是不合理的,但不得不做,比如有怀疑门窗是否关紧的想法,相应的就会去反复检查门窗确保安全。这种行为通常具有仪式性的特点,例如有某一套洗手的流程,一旦被打断就需要重新开始,既浪费大量时间,又痛苦不堪。

5. 您知道如何帮助有情绪波动的大学生吗?

我们已经了解了大学生的常见的情绪,那么家长又该如何应对呢?

首先,家长应该关注大学生的倾诉,当一个人遇到困难时,选择向他人倾诉是缓解压力和情绪问题的有效方式。家长做一个成功的倾听者,会给大学生提供积极的关注与支持。

其次,家长不应该与大学生对着干,也不应该逃避大学生的这种情绪。消极的应对方式并不能帮助大学生摆脱情绪困扰,反而可能给他们造成负担。

最后,家长在平等与尊重的基础上,可以给予大学生适当的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渡过这段磨合期。

6. 您知道怎样与大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吗?

大学生面对全新的环境、全新的人际关系、全新的思想碰撞,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这些变化。然而他们已经进入青年阶段,不再需要父母一味的指点与帮助,更需要的是理解和沟通。家长要认真倾听,构建沟通的桥梁。同时也要尊重大学生,把他看作是一个平等的、有独立人格的人来看待。

在校大学生正处于学校和社会的过渡时期,心理变化幅度极大。一旦学生出现了心理困惑,家长应该帮助他们引导疏通,使之顺利渡过这段磨合期。在涉及恋爱问题,家长应该正确对待,而不是一味责难,同时要加强性教育,指导大学生注意心理健康和生理卫生。在处理学业业等方面时,可以给予指导和建议,以经验和见识引导大学生子女选择人生方向。

7. 您知道该如何与学校配合吗?

家长与学校相配合的时候,要清楚地认识到一点: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了,他们不再希望无时无刻的过渡管束。他们也许自我自主,但缺乏足够的独立能力;他们也许勇于担当,但缺乏吃苦的品质;他们也许个性自信,但对规则不够重视。此时,家长需要适当放手,给他们足够的成长空间与自由。

进入大学,他们不再有班主任,取而代之的是辅导员。但与班主任不同,辅导员会负责更多的学生,同时管理的内容也不再那么宽泛。因此,辅导员不可能对所有学生都做到面面俱到、了解深入。而家长陪伴大学生成长,是他们最亲近的人,能更好地把握自己大学生的个性特点、习惯、优缺点等。因此,家长与辅导员的良好沟通能够使得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获得更好的发展。

8. 您知道什么是心理咨询吗?

心理咨询就是由专业人员运用心理学知识和相关理论、技术,针对来访者的各种适应与发展问题,与其协商、交谈,并给予启发和指导,帮助来访者达到自立自强、增进心理健康水平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过程。

不论是谁,只要觉得心理上有了痛苦烦恼,都可以去做心理咨询。特别是当问题很严重,自己无法解决时,有心理咨询师的帮助,问题就会解决地更好一些。许多对个人来说是极难解决的、有长期困扰的问题,在专家指导下都可以找到解决的办法。

9. 对心理咨询的几大误解

误解一:心理咨询就是聊天

心理咨询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聊天,尽管心理咨询的方式主要是谈话,但心理咨询会利用心理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还有社会学、医学等方面的知识,有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和操作规程,从而帮助他人缓解心理问题、解除心理危机,促进人格的发展。这完全不同于朋友聊天、亲友的劝解安慰、老师的教育、领导的思想政治工作。

误解二:心理咨询对那些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人才是必要的

其实,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心理困扰,这是很难避免的。目前人们对心理咨询虽有所了解,但仍有人认为是“治精神病”的,或者已经到了精神病的程度再来进行心理咨询。其实,心理咨询最一般、最主要的对象,是健康人群,或者是存在心理问题的亚健康人群,而不是人们常误会的“病态人群”,病态人群例如精神分裂症、躁狂等患者是精神科医生的工作对象。

误解三:我的心理素质好,不需要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不仅仅是解决你的心理危机和一大宗的心理问题。无论你多么的坚强、聪明、正直、热情和博学多识,你都不可能十分的了解自己,你需要从其他人那里了解自己。你不可能每时每刻的反省自己,也不可能始终站在局外人的立场审视自己。从别人那里了解自己可能得到错误的暗示。心理咨询是一面比较标准的镜子,可以不变形地从各个角度正确了解自己。正确地了解自己可以扬长避短,促进人生发展与成功。

误解四:心理咨询就是灵丹妙药,有心理问题,只要进行咨询,就能得到解决

其实不然,心理咨询只是协助咨询对象独立地解决自己的问题。问题能否解决主要是取决于当事人自己。心理咨询帮助咨询对象更合理、更有效、更积极地面对和处理各种问题,起到的只是一个引导者、协助者、支持者的角色。例如,对于那些感到烦扰困惑的失恋者,咨询是无法帮助让他们的恋人回心转意的。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来访者要积极配合,主动表达,与咨询师共同探讨自己的心理问题的根源及成因并寻求解决之道。来访者更要认识到,“救世主”只有一个,那就是自己。

误解五:好的心理咨询,进行一次就能解决问题

心理咨询不同于一般的药物治疗,心理咨询很少有进行一次见效的。也许非常简单的心理问题,可以一次心理咨询就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但更多问题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些有性格方面的原因,也有现实原因,而且还可能涉及许多方面。心理咨询需要一个了解的过程,一个讨论、分析、操作、反馈、修正、再实践的过程,一般不能一次解决问题。

10. 如果孩子出现了心理障碍怎么办?

有些大学生不善于表达情绪。进入大学后,学习压力的增加、同伴竞争的加剧使他们产生了自卑、抑郁等情绪。他们把这些问题积压在心底,直到爆发出来,家长可能才意识到自己的孩子已经出现了心理问题。家长应该及时与大学生沟通,及早发现问题,从小处着手,帮助大学生应对情绪波动。

那么如果孩子出现了心理障碍家长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摆正心态。家长要知道,出现心理障碍并不可怕,它也只是一种疾病,及时就医,谨遵医嘱,能够很好得帮助孩子康复。家长不要否认,不要慌乱,更不能讳疾忌医。此时,大学生出现的问题已经不是单纯心理咨询能够解决的了。正确对待心理障碍是促进孩子康复的重要因素。

其次,遵守医嘱,及时服药。由于心理健康、精神疾病相关知识科普力度不够,许多家长仍旧认为服食精神类药物会导致成瘾。其实不然,随着科学的进步,精神类药物几乎没有成瘾性。而且对许多疾病来说,初次发病时及时、足量、足疗程服药的患者,大部分不会再复发。反之,则复发率很高,甚至可能需要终身服药。

最后,家长看护。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后,家长关心、照顾孩子,叮嘱孩子服药。如果孩子因为疾病一时想不开,出现自杀等危险,就需要家长做好看护。做好这些能够极大得保障大学生的安全,促进他们康复。

学校活动

1. 入学心理普测

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重视。为了全面和科学地了解大学生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基本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宣传和教育工作,目前学校采用心理测验对新入校大学生进行心理普测。心理普能够科学、客观的评价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学校对会对学生的测验结果进行分析,为全校新生建立心理档案,同时也能及早发现和排除新生的心理隐患,并对可能存在一些困难的学生提供有针对的、个性化的心理咨询。所有心理测评的结果都会保密,只是为了帮助学生,学生可以前来中心索取测试结果。

2. 危机干预

心理危机是指个体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事件如亲人亡故、突发威胁生命的疾病、灾难等,个体既不能回避又无法用常用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时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

学校积极开展心理危机知识相关宣传,提升同学们的预警意识。同时制定相关政策、流程,以“学校—学院—班级—宿舍—个人”五级预警干预网络为依托,发挥各级网络的作用,做好危机干预工作,并成立了专家小组对出现心理危机的同学提供帮助和支持。

3. 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

为了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形式,营造良好的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学校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每年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采用宣传展板、系列讲座、心理沙龙等多种形式,从多个角度诠释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使心理健康与同学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结合,为在校学生营造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4. 大学生心理健康日

为引导大学生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2000年“5.25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节”在北京师范大学拉开帷幕。心理健康节取“5.25”谐音“我爱我”,意为要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乐观自信。2004年,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办公室向全国大学生发出倡议,把每年的5月25日确定为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如今,“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周”已成为全国大学生活动的一个品牌。

5. 世界精神卫生日

“世界精神卫生日”是由“世界精神病学协会”(WPA)在1992年发起的,时间是每年的10月10日。2000年是我国首次组织世界精神卫生日活动。设立世界精神卫生日旨在提高公众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分享科学有效的疾病知识并消除公众的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