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你说我说   >   正文
你说我说

清明,致我们曾经逝去的爱与痛

发布日期:2023-04-05    作者:郝玲/文,赵紫茉/图    编辑:学生    浏览次数:

又到一年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梨花风起,点点哀思。

 

 

记得年幼时,每逢清明,爷爷都要带我们几个小孩去扫墓祭祖,那时候大多都是跟同行的兄弟姐妹满山地奔跑,对于“祭祖”没有深刻的感受,记住的只是长辈在坟墓前烧纸钱、偷偷抹泪的画面。

 

作为一个唯物主义者,我曾一直不明白清明节扫墓祭奠等行为有什么意义:若既不信来生亦不信鬼神,那么插上几株香火再烧点纸钱,最后摆上一些祭品的种种行为,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直到我了解了心理学,才明白,清明节具有哀悼丧失的重要心理学意义,具有疗愈的积极作用。

 

在漫长的生命长河中,丧失是无法避免、且会给人带来巨大影响的。很多无法接受亲人去世的人,往往会采取拒绝、否认的防御机制,尤其在我们失去重要的依恋对象时,所体会到的被抛弃感、孤独感和无助感,仿佛会让我们跌入巨大的黑暗深渊,回想起往日种种,悲伤再难抑制。哀伤的情绪很多也来自我们无法再对死者表达的爱,导致一种无力感、受挫感,导致丧失感的加重。

 

但我们终究会与逝去的爱在内心逐步分离,而哀悼,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走过这必经的一步。清明时节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机会,专程去上坟和祭祖,去寄托哀思,去向逝者表达未尽的爱,诉说自己现在的生活,用大大方方的哭泣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这就是哀悼的过程,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建立与逝者的持续性和规律性联结。

 

 

并且清明节作为公共节日,其持续性让我们能以每年一次的频率与逝者保持持续性的联结,使我们的哀伤通过持续性的方式进行疗愈;其规律性也让我们能够与家族、全国人民共同度过这个节日,产生与大家的联结感,在整体氛围的感染下激发压抑的情绪,帮助克服孤独感。

 

在清明节,我们进行跪拜、放鞭炮、点香、摆放鲜花、祭祀品,用这些“高调”的仪式去表达着对逝者的哀悼,也通过这种外放的、具象化的情感宣泄,放下感情上的包袱,重回现实生活。

 

电影《寻梦环游记》里说,人的一生会死亡三次:第一次是断气的那一刻,这是从生物学角度来说的死亡;第二次是举行葬礼的时候,这一刻你的身份将会在这个世界上抹除;第三次是这世界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的消失,这一刻将是真正的死亡,从此不会有人知道你来过这个世界。

 

清明节的祭扫是一种有规律性的看望, 也是与过去、和失去的亲人的一种连接方式,正如前文《寻梦环游记》里所描述的,哀伤的结束不是在与逝者的联系结束的那一刻,而是在内心“安置”好逝者的那一刻。


 

近几年的清明节也不同于以往,因一场没有硝烟的“战疫”而分外特殊。在与新冠病毒的这场旷日持久的鏖战之中,全国有数万人死于这场战争,这其中有坚持在一线不畏牺牲的勇士,也有平凡家庭里的一份子……

 

所幸的是,这场战争已结束。如今,我们能重新呼吸着新鲜的自由的空气,迎接每天充满希望的太阳。但牺牲的人们不应当就此停留在过去的寒冬,我们也不应当从此背上沉重的悲伤的枷锁,他们值得被好好怀念,我们也需要一场认真的哀悼。值此清明,是哀悼的日子,也是春天万物复苏的日子。

 

如今虽然再也握不住他们的手,但我们能够抓住新的春天,在全新的日子,去重构死亡的意义,寻找正面的结果。春天里万物生长,给人以生的希望和生命力,预示着要迎接新的生活——这不仅是自然的衔接,也是我们面对死亡,去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对生命的起落和开合意义的新的体验。


 


 

虽然我仍然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但现在我明白了,真正需要祭奠的其实是活下来的人,因为我们这些依然需要创造生活的人,需要这种行为来不断地提醒自己:珍惜现在的时光,好好地活下去,去感恩逝者留下的馈赠,代他们守住一个个美好的春天。

 

而那些我们曾经逝去的爱与痛,我们永远都不曾忘记,也会用独特的方式与他们保持联结,带着留下的祝福和遗憾,继续向前。

 

参考文献

[1]夏冰.浅谈哀悼活动中媒介仪式的作用[J].华中人文论丛,2011,2(01):237-239.

[2]周蜜,贾晓明.清明节哀伤的心理意义及特点的探索性研究[J].心理学通讯,2021,4(04):226-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