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你说我说   >   正文
你说我说

保研失败?JUST LOSE IT!

发布日期:2022-10-18    作者:    编辑:学生    浏览次数:

随着各方保研正式拉下帷幕,准毕业生的朋友圈里几家欢乐几家愁。一张张拟录取截图宣告了三年的努力终于在运气的加持下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而同样保研成功的小W却什么都没有发,我问她为什么,她说:因为在世俗的眼光里,我应该算保研失败了。当然也不算彻底失败,至少拿到了保研资格并且也有院校愿意接收我,大约觉得失败是没能去成自己的dream school”

 在保研这场战斗中,有同样境遇的大概不止小W一个,但他们的这种怏怏不乐却无法和别人诉说,因为别人会觉得你都保研了,还不满意?可是,确实会不满意啊,因为对他们来说,这也是一种失败,就像小W说的,就像是做了一场梦,准备好一切准备战斗的时候,梦结束了。这种感觉用一个词来形容的话,应该就是——怅然若失,心情沮丧,像丢了什么东西。但其实也没有丢失什么。
 
    无论在外人眼里如何,这些人确实感觉自己失败了,而无论是何种失败,面对并接受自己的失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与失败相伴随的是遗憾,是失去另一个可能的自我。心理学家Laura KingJoshua Hicks 在许多年的时间里研究那些会让人感到遗憾/懊悔(regrettable)的经历与人格成熟度之间的关系。他们提出,个体在成人期,会经历很多目标的改变,这种目标的不断变化的过程,本身就是个体发展的机会。而那些失败了的目标(不再有机会去实现的目标),则被研究者看做失去了的可能自我lost possible selves)。

229F3

可能自我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是指有关个体如何思考其潜力和未来形象的自我概念以及有关未来定位的自我描述,即我们想要成为的自我,可以成为的自我和害怕成为的自我。与其概念相对应, 可能自我的结构分为三个部分:希望自我、预期自我和恐惧自我。
 
    由此可见,可能自我就像奥特曼之于大古,展示着我们身上的另一种可能性。因此,它具有很多神奇的作用。

2492C


1、预测和激发人们的行动

    有关未来的自我形象为个体预测未来行为提供了线索并激发了个体实现自我理想的行为, 且消极的可能自我比积极的可能自我更有预测性。这和皮格马利翁效应有异曲同工之妙。举个例子,当你发现自己在学习上可能存在一些天赋的时候,你就很有可能为了实现可能自我而不断努力,最后真的获得了成功。

2、指导和调整人们的行为

    还是上面的这个例子,当你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之后,即使还会有一些旷课、不写作业的想法,也会因为要保持认知行为协调的一致性而作罢。

3、更好地作出决策

    当面临多种选择的时候,你希望自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会怎么去做。


 
    研究也发现,人们对待自己失去了的可能自我的方式,会影响他们的幸福度、人格复杂度及成熟度。简言之,你如何对待失败,会影响你之后的生活。

F443

  有个很丧的公众号(当然,背后运营的是一群北大学子),之前叫中文男足,现在干脆叫“just lose it”。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们因为各种原因选择改名时发的一篇推文,在此摘取其中两段,与诸君共赏:


    “
如果硬是要凝练出什么意义的话,在我们心里,「just lose it」的认输心态,绝非向命运低头,放弃反抗的懦夫行径。恰恰相反,它告诉我们,要从从来如此便是对的的逻辑中跳脱出来,追问自己的价值,在无人经过的荒芜中,走出一条新的路。

    也许老一辈人将奋斗就会成功视作信条,深信不疑。但对于这个时代的很多年轻人来说,失败这一课,从父辈的经验里很难学到。我们眼里,「just lose it」并不卑微,也不庸俗,甚至没那么好笑,它是勇敢的,是一种对抗生活的姿态。


    面对失败,just lose it看起来有些消极,甚至隐隐约约有沦为习得性无助的趋势,但是——并非如此。这是另一种对待失败的态度,与其抑郁度日、垂首顿足,倒不如坦然接受、安稳度日。我们来人间一趟,确实会遇到很多挫折和失败,但不妨把这些当作夏天里的一场暴风雨,错过了就说再见吧。

    “
可能自我确实想起来很美好,但是现在这个现实自我,也是我们用很多的可能换来的,为什么不好好珍惜呢?


参考资料:

[1]微信公众号Know Yourself《研究说:如何看待失败与遗憾?|失去了多少个可能的我,才有了现在的我》

[2]百度百科:可能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