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你说我说   >   正文
你说我说

我好羡慕“社交NB症”,但是我好像做不到……

发布日期:2022-09-16    作者:汪龙佳    编辑:学生    浏览次数:

被称为“大型社交分析综艺”、诞生多个社交“名场面”的《五十公里桃花坞》,不知道你听说过没有?在一个“任务越多,越不想干;越不想干,任务越多”的下午,我点开了第一季的第一期。
 
作为大型社交实验的开始,这一期节目主要展现的是15位村民的首次见面与相处,如何融入群体成为最大的议题。其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舒淇。在她和郭麒麟、宋丹丹一起吃饭的时候,面对存在年龄代沟的两位,在谈及自己为何来到这里的缘由时,舒淇的发言堪称“社交NB症”标准发言(注:“社交NB症”是“社交恐惧症”的反向极端表现,指在公共场合或不熟悉的人面前,毫无包袱且肆无忌惮地散发着自身魅力,并乐在其中的一类人)。她对宋丹丹说是因为宋来了,连节目内容是什么都没问她也就直接过来了;对郭麒麟说看了他的相声,觉得很有趣有好玩。这波操作堪称是成人社交“教科书”。
 
而与舒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辣目洋子的翻车现场,她说自己初中时经常听汪苏泷的歌,结果宋丹丹让她试着哼哼的时候,辣目洋子却支支吾吾半天好不容易才想出一个歌名,然而却是汪苏泷好友徐良的代表作。看到这里时,代入感已经很强了,感觉自己的脚趾已经抠出了三室一厅。
 
生活中我也会有类似的体验,和不太熟悉的朋友进行商业互吹、我说“你才是真的棒啊”时,最怕对方反问一句“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呀?”而这时,笑容完全凝固在脸上、不知道该怎么回复的我,只能说一句,“比如说,你很善良啊!”(希望看到这里的朋友不用对号入座hhh有时候我是真的觉得你很善良的!)所以,看完这期节目后,我的第一感受就是:我好羡慕“社交NB症”,但是我好像做不到……

3FD77

不得不说,“社交NB症”们往往可以借助于自己的社交关系更快地完成目标,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高情商”;相比之下,一些“社交恐惧症”们往往会因为不善言辞错而失很多机会,在集体生活中可能更显得格格不入。
 
但是最近的一篇论文却让我觉得——社交虽好,也不用贪多哦。
 
研究人员进行了这样一个实验:他们招募了102名参与者,分为“被交朋友”和“交朋友”两组,分别问了两组不同的问题:①被交朋友组:你觉得在社交平台上有多少好友时别人更愿意和你交朋友?②交朋友组:你更愿意和社交平台上有多少好友的人交朋友?
 
结果显示:“被交朋友”组中71%的被试者都以为在别人眼中朋友越多会越容易交到新朋友;而“交朋友”组中,仅有31%的被试者选择与朋友多的人交朋友。
 
研究人员解释,维持有质量的关系比交友数量更重要。当人们在真正交朋友的时候,会倾向于认为朋友很多的人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在每个朋友身上,因此可能难以发展出一段有质量的友谊。

48B7

  其实回到现实生活中,对这一现象也不难理解。假设一个人对外界的关心是一个蛋糕,拥有100个朋友的社牛可能分给每个人的只有1/100,但是只有4个朋友的社恐分给每个人的分量却足足是前者的25倍。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一段亲密关系中,没有人会希望自己的伴侣是个“我不是花心,我只是心碎成了很多片,每一片都爱上不同的人”式的中央空调。
 
“人们彼此都是一面镜子,相互映照、认识自己”,这是社会学家库利的一句名言,是可以被高中生们记在小本本上当作文素材的那种。社交NB症和社交恐惧症分属两类人群,但是他们却成为彼此的镜子,在对彼此的观察中逐渐意识到:原来我这样也不赖嘛!

16FDE

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单机式社交,自己吃饭看电影,虽然自由,但偶尔也会觉得寂寞;有的人待机式社交,想要出门却停留在想象中。我们羡慕“社交NB症”是因为我们确实生活在一个崇尚外向的社会。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我们会不自觉地希望自己成为外向的人。
 
这并没有什么不好。
 
但是,我们有时候会发现由于各种因素,自己很难从“社交恐惧症”转变为“社交NB症”,很多人就会因此自怨自艾、顾影自怜。但其实,内向也好,外向也罢,我们真正需要实现的是自洽,是与自己的和解。
 
社交类型并没有高下之分,社牛收获朋友多的便利之时也要花更多心思去维护彼此的关系,社恐虽然只有几位知心好友但却能得到最有针对性的关心和帮助。人和人本来就是不同的,学会接受自己的不同,与自己握手言和,这本身就是一件很酷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