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你说我说   >   正文
你说我说

凭什么Ta找的工作比我好?

发布日期:2022-05-11    作者:文/谭晨妍 图/王逸青    编辑:许奕清    浏览次数:

“我进了世界五百强,月薪三万八美刀,结果发现平时成绩不如我的上铺却进了世界二百五强,月薪还比我高一千,我立马就郁闷了:凭什么啊?

罗翔老师用这样一个假设引出什么才是好工作的一般性思考,即大多数人认为的好工作就是比别人好的工作。先不论比较的评判标准是否只有成绩这一条,以及每个人对“好”和“好工作”的认知定位不同,一句多多少少都会出现在你我生活中的“凭什么”,背后所反映的情绪却更值得我们反思,即我们最真实但也不愿过多表露的情绪——嫉妒。这个过程是怎样发生的,听我慢慢道来。

在求职季持续的焦虑谨慎后,你终于找到了一份看起来不错的工作,觉得终于可以安心了。这时,你刷着朋友圈,看到昔日成绩表现还不如自己的某某某今日却拿了比自己更高大上/福利待遇更好/工资奖金更高/职场环境更加优越的offer,顿时,一种不服、质疑、嫉妒不免油然而生:“凭什么ta找的工作比我好?”而如果这时你还未确定好方向、还在焦虑怀疑,那得知之后可能会更加愤怒,愤怒过后或自我怀疑“我的价值在哪里,我的付出有什么用”;或对他人愤怒,甚者采取某些不当行为;或陷入自怜“人间不值得”。

但是你会在评论区留言说“我好羡慕(嫉妒)你找了一份比我好的工作”吗?你会和其他同龄人直接表示你嫉妒ta吗?大概率不会。我们常讨论焦虑、抑郁、怀疑等等情绪或者大方承认自己是一个傲慢/懒惰的人,却最少谈论并且最不愿承认,“我嫉妒ta”。



为什么不愿承认呢?

为什么有时候嫉妒还会产生怨恨心理?

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写道,嫉妒是一种不快的感觉,是当我们看到和我们不相上下的他人,却享有让我们觊觎且自认为能够得到却没得到的东西时的感觉。社会学科普Up主多罗西就此将嫉妒总结成一句话:他得到了我想要的,就他,凭什么?我也可以。其中包含三个要素:①我想要②他不配③我可以。

“我想要”说明嫉妒的内核是一种羞耻感,即他人得到了我们也想要的东西,我们如果要承认自己没有得到这一事实,那也等于间接承认他人的一种优越性,至少承认了我们对于没有得到想要之物的不安感和劣等感。

“他不配”表明嫉妒通常以愤怒作为表象而展现,鲜少有人直接向嫉妒对象表示“我嫉妒你”,大多数人更会把嫉妒表现为一种不服、不爽、愤怒。对于愤怒,弗洛伊德认为我们如果压抑自己的情绪和欲望,不去承认他们,最终它们会以更加毁灭式的、让我们意想不到的形式爆发出来,所以如果我们感到不服、不公或者愤怒,应该做的是找到合理宣泄的方式,而不是用阴阳、诽谤、甚至诬陷的方式达到心中报复的舒爽。  

“我可以”则触及嫉妒产生的原因,即竞争。从古至今,竞争一直存在,在所难免、无处不在,唯有接受。但不是所有人都会引发嫉妒,我们嫉妒的对象往往与自己具有相似性(专业知识能力、所需要的资源、所处的环境等):我们会嫉妒本院的专业第一,但不会去嫉妒其他院的专业第一或者全球富人榜第一。因为相似性,我们自觉有了对嫉妒对象的评判资格,能够凭自己的想象评头论足,所以在发现过往不如我们的人弯道超车拿到让人眼红的资源时产生嫉妒的心理也是正常。



其实,嫉妒心理并不可怕也不羞耻,它只是我们高等情绪中的一种,良性的嫉妒激励我们模仿观察从而自我提升、变得更好、超越他人,这是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而不理性不太健康的心理则是在损人不给自己带来实质性好处的情况下依然去阴阳诽谤诋毁拉低别人,即恶性嫉妒。

一个听上去光鲜亮丽的offer可能让你羡慕ta,但如果从ta的求职的具体细节、求职前后日常生活状态来判断ta是不是值得你嫉妒,可能就是另一番境地了。就像冰心在散文诗《成功的花》中写道的,“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同样,有些工作听上去可能高级高薪、风光无限,但当事人为获得这份工作所做的前期准备工作以及职后的高强度付出,却不一定是每个人都可以承受的。我们往往只是羡慕表面的风光,却自动忽略了背后的荆棘。但如果ta那样的生活状态你可以接受,并且还是感到羡慕嫉妒,那此时的嫉妒就能帮助你理解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了。

下一次,当你再次产生“酸”的感觉时,不妨花一点时间仔细品一下,看看你在向自己表达什么,让这些情绪能够为你所用,而不是被它裹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