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最近考研初试不是出成绩吗,今年的成绩好卷啊,我都不知道自己能不能上岸了。”
“是啊,微博词条我都刷新出来好多400+了,真是一年比一年卷了啊,好担心自己没有学上。”
面对考研初试的公布,失利的人伤心懊恼,为二战和工作的权衡与选择焦虑;而看似在初试这场战役中胜利的人却也有着他们的纠结,过线成绩的逐年水涨船高,让是否过线、复试排名和面试的种种再度成为他们新的焦虑。
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对于焦虑的产生过程有这样的描述:情绪是一种由外部事件导致,由中间桥梁——我们的信念诱发的一种反应;一般来说,这个发生的外部事件是已经既定发生的,因此很难改变,所以要改变情绪,可以通过中间桥梁入手,也就是我们对于外部事件的看法。这也是情绪ABC理论(认知疗法)的核心之一。前天的推文中我们提到了不合理信念的三种形式(尺墨心声 | 失利后陷入情绪怪圈的你,现在还好吗?),今天我们就借助觉知调节,看看怎样通过自己看法调节来改变焦虑情绪。
顾名思义,首先是要有觉知(觉察)。当情绪出现时,不要抱有急于消除的想法,也不要急于压抑或者放大情绪,而是先稍作停留,去觉知这种情绪,感受它的存在,像是看待任何一个自身之外的事物一样,看看它到底是什么:“我现在这样的情绪不适,原来是在焦虑啊”。然后,再尝试思考焦虑的原因,这个过程可以像对话一样进行的:
“我为什么对考研出分感到焦虑呢?”
“因为400+的大佬太多了,怕自己排名不高。”
“那为这些400+的大佬都是和我报一个专业的吗?”
“那倒也未必。”
…………
就这样,在不断地与觉知到的焦虑情绪对话之中你会发现,很多自己未曾思考过的问题浮出水面。觉知情绪的本质是让“我”当“我”的观察者,利用觉知的办法,直面焦虑的情绪,与它交流,在它之中找到解决它的办法。
当然,如果焦虑情况十分严重以至于影响了正常生活,也可以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向学校心理中心的老师倾诉自己的苦恼和焦虑,或者在医生的指导下借助药物来缓解焦虑。
这周我们谈论了这么多考研初试后的心理应对,无论你的成绩究竟如何,只是想告诉你,考研真的仅仅是人生道路上的一环,它的意义在于过程而非一纸成绩证明或者一份录取通知书。在人生的这条长轴上,你终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时区,就像网络上那首小诗描述的那样:
New York is 3 hours ahead of California, but it does not make California slow. Someone graduated at the age of 22, but waited 5 years before securing a good job! Someone became a CEO at 25, and died at 50. While another became a CEO at 50, and lived to 90 years…
齐白石56岁那年才名声大振,这距离他开始作画已经过去了29年;摩西奶奶77岁开始学画画后来成功举办画展;作家吴承恩72岁时开始正式写《西游记》, 写了近十年才终于完成……他们都在自己的时区里找到了专属自己的那一份热爱,你也可以!在人生这趟旅程中,你我终将成功上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