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铃铃铃”——电话响了,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是马上接起来,还是先吓出一身冷汗,仿佛面对恐怖片里深夜响起的铃声,然后再不停猜测对方会说什么?会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我最近和Ta发生过什么事吗?要我帮拿快递?甲方又要改稿了?!
有事要跟别人说明,微信聊了几句对方就说:“打字说不清楚,你有空给我打电话说吧。”你也许会开始紧张,在内心一遍遍重复自己要说的话,还要一边猜想什么时候打过去才不会影响对方:Ta几点起床?吃早点吃到几点?要不中午吧……Ta会在睡午觉吗?会在上课吗?反正不纠结到最后一分钟,绝不打出这通电话!
这些症状并不是个例,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自己害怕接打电话,并用“电话恐惧症”来概括这种症状。事实上,电话恐惧症不能算作一种精神疾病,我们害怕的也不是“电话”本身,而是更深层次的心理因素。
打电话时人的控制感被剥夺,从而感觉到无力。打电话不能像面对面交流时一样,通过观察对方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来揣测对方的心理活动,不能及时调整话题的走向,容易出现尴尬的局面。而且我们不能预测电话会在何时打来,也不知道它将会带来什么信息,一个电话或许就会打乱自己一整天的计划。而通过微信、邮件交流时,我们有时间对自己的话语进行反复斟酌和“美化”,控制感更强;再加上各种表情包的运用,即使出现了尴尬的场面也能够及时化解。
事实上,更深层次的恐惧来自于我们内心的不自信。因为缺乏自信,我们更加在意他人的看法,所以小心翼翼地经营自己的形象,生怕出一点点差错,破坏了自己的形象。自我保护机制由此启动,为了减少犯错误的机会,我们开始抗拒给别人打电话。
“电话恐惧症”其实和电话本身没有多大关系,只是打电话这种交际方式将人际交往中比较困难的部分强化、放大以后聚集到了一起,在一次交流中就有可能需要面对所有这些问题。与此同时,更加令人舒适的社交手段不断涌现,习惯了更优选的我们再回过头来面对打电话时,就觉得如同洪水猛兽一般了。针对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提升人际交往的技能来改善,掌握沟通技巧,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理性地分析事情,而不是把情绪变化作为第一反应。
遇到非得打电话的情况该怎么办?一般认为应该用心理治疗中的脱敏疗法——通过在可承受范围内提供反复刺激来消除焦虑,直到不再对该刺激产生焦虑和恐惧。应用在电话恐惧症上,我们就要多打电话,只有通过不断打电话,才能逐渐觉得打电话不那么可怕,从而做到在电话中对答如流。可以先给比较亲近的人打电话,在他们面前,我们能够感到放松,即使出错也不那么重要,逐渐适应以后再挑战更难面对的群体。今晚就call一位幸运好友吧!
【为橘】
橘生淮南,淮北为枳。然而在瞬息万变的时代,为橘为枳挣脱了环境的束缚,往往取决于我们看似平常的小决定。
保持内心的美好,做淮北之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