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每个时期你都有一些特别要好的朋友。后来,随着不断地升学,你们或是散落在不同的学校,或者分离在不同的班级。最初的时候,你还经常找他们玩,时不时给他们发送食堂美食、分享校园美景、吐槽生活琐事,但渐渐的,QQ上的火花灭了,聊天框到了底,偶尔想起TA,也不知该说些什么。
回首二十年的人生,多少人来过,多少人离开,多少密友没能来得及珍惜,分别后就不再联系。但现在,如果你不想与在天南海北上学的好友再断了联系,不妨和我一起寻找能让关系稳定的魔法吧。
首先,为什么我们能成为密友呢?一般来说,志同道合的人更容易有共同话题,关系更能亲密,从而无话不谈。但有时,你与你的同桌或舍友并没有这么明确的交点,但朝夕相处后竟然也成了最好的朋友,这又是为什么呢?前天的推文里我们介绍了“曝光效应”(为什么友谊也有保质期?),它除了可以帮助我们维系友谊之外,也解释了为什么看起来没有明确共同点的人朝夕相处后也能成为好朋友。也就是说,如果你的同桌不是你的同桌,你与TA可能一生不会有更多交集,但你们朝夕相处,只要TA给你的印象不是负面的,你就会逐渐喜欢上TA。这其实不难理解,因为在朝夕相处中,你会不自觉地观察到他的行为、了解他的为人,比起一个毫无认识的陌生人,自然会更信任熟悉的对象。
但不论你与TA建立了多么牢固的关系,都不得不面对时间的冲刷。相互炽热的友情,总会冷却。我想,最主要的一点,就是环境在不断地塑造着人。分道扬镳之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不再重叠。也许几年后,你打开朋友圈,曾经一起说说笑笑的人,现在有的在为考研埋头苦读,有的热衷于参加各种活动和比赛,有的已经踏上工作岗位,,还有的甚至已经做了父亲母亲……即使无意评价别人的人生,但巨大的鸿沟已然横亘在你们之间:当你想讨论考研某所学校的时候,TA却在想着工作与婚姻。你们根本无话可聊,除非,叙叙旧,说说当年那个XX如何如何。
那没有了新的话题,靠当年的“老本”就不能维持友谊吗?很难。还记得我们之前提到的“贝勃定律”吗?它告诉我们,当人经历了强烈的刺激后,之后施予的刺激对他来说会变得微不足道。也许在同学会上,你和TA还能一起回忆当年的美好青春,可是第二次见面,这个话题已经没有了追忆的动力。一个话题,不可能聊上数遍。
所以,要如何维持与旧友的关系,就需要不断有新的刺激,而这需要双方有共同交集。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双方彼此熟悉,拥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兴趣、共同的价值观等方面,在维持感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彼此熟悉和了解的基础上,彼此形成的态度体验也会更好。
一方面,不要切断与旧友的联系。现在通讯十分便捷,手机更是常常不手,如果有什么你们曾经都感兴趣的话题,或者单纯就是想吐槽一下近况,那不妨说给TA听。这样,你们依然能部分地参与对方的生活,不至于变得全然陌生,在交流中也能保持着双方话题的共鸣。
另一方面,不必过度地维持关系。双方都有各自的生活,也有各自新的交际圈,过多地打扰对方只会让对方厌烦。你有困难我帮你,我有问题你陪我,有时间就一起聊聊天、逛个街、吃个饭。保持双方的相处模式不变就好,不必刻意去找话题,也不必刻意适应对方的生活轨迹。
最后,学会放手。有些人能成为你一生的挚友,但也有人在中途就不得不离开。随着时间的流逝,人和人之间不再像校园时期那样简单纯朴,而是各自踏上各自的路,各自过上各自的人生。作为密友,不是硬拽着朋友一道上路。而是到了分岔口,温柔道别就好,互相祝愿对方过上自己的人生。也许,很多年后再次相见,一起把酒欢言往事,也好过味同嚼蜡的闲聊。
参考资料:
[1]百度百科:曝光效应、贝勃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