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你说我说   >   正文
你说我说

“抱歉,我可能没办法帮助你”

发布日期:2021-10-06    作者:文/汪龙佳 图/王逸青    编辑:许奕清    浏览次数:

大家童年时期看过《还珠格格》这部“暑假神剧”吗?(应该看过吧,应该看过吧,应该还没有那么深的代沟吧……)

这部剧的前两部我都看得很愉快,但第三部“知画”这一角色的出现让我由此粉转黑:明面上唯唯诺诺,一副可怜委屈的模样,表现出“其实非我本愿”的模样,私下里却百般阻挠,不断陷害,还经常寻求周围人的帮助,可谓是一个让人恨得牙痒痒的“白莲花”角色。这里面的是非对错我们不予评判,今天仅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认识这种情况。

从心理学上看,知画其实一直在释放的是一种“良性受害者信号(virtuous victim signal)”。“良性受害者信号”可以看作两种信号的组合,其一是受害者信号,指对自己的劣势、痛苦、压迫或个人缺陷的公开或有意的表达,比如经常对别人说自己有多惨;其二是指对外释放自己是有品德的的信号,引导别人对其道德品质作出有利的判断,比如说为给其他同学留下好印象,特意在校园里去喂猫等(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喂猫的同学都在释放这种信号)。

来自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者Ekin Ok和同事研究发现,具有暗黑三角人格特质(即马基雅维利主义、自恋和精神变态)的人,会倾向于向周围不断散发“良性受害者信号”,促使周围人使用自己的资源来帮助ta,以达成ta获取个人利益的目的。



我曾经就遇到过这样的一位同学,ta某天找到我说,“姐妹!我太难了,临时接到通知说周末要去参加志愿活动,没时间完成部长交给我的任务,能否拜托你帮忙一下?”我一听就立马答应了,牺牲自己的周末时间替ta完成任务。但当看到部长在群里公开表扬ta“即使有志愿活动,还是圆满完成了任务”而ta坦然接受的时候,我实在难以抑制自己的愤怒,暗下决心再也不要当老好人。

“不拒绝”大概不是我一个人的难题,尤其面对熟识的人的求助的时候,而这有时候也会成为“良性受害者信号”的释放对象。有时候,人们不拒绝他人、顺从他人的意愿和要求,只是为了避免当下的冲突或者之后可能遭到的惩罚或不良后果,此时,不拒绝就成了社交中的一种“自我保护”。除此之外,还有部分人是出于“讨好型人格”的影响,在他们看来,拒绝就意味着被讨厌、甚至会伤害到对方;但对于“良性受害者信号”释放者来说,不拒绝才不等于你会被喜欢呢,说不定TA还会觉得你真傻、真好利用。

很多时候,“不拒绝”往往并不能维系关系,甚至反而可能破坏关系。举个简单的例子,你的朋友请求你帮忙完成一个很艰巨的、超出你能力范围的任务,作为老好人的你实在不忍心拒绝,最终囿于能力有限,你并没有顺利完成这个任务,然后朋友斥责你:“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你心里不好受,朋友也非常愤怒,矛盾和冲突由此产生。责任在谁呢?站在你的视角,你很委屈,辛辛苦苦去帮忙反而被谴责;但在朋友看来,既然你答应了,TA就对你赋予了相应的期望值,结果你并没有完成这件事,失望也是理所当然的。所以问题似乎出在该拒绝却没有拒绝上。



总之,帮助别人是一件好事,但面对散发“良性受害者信号”的人,或者是难以完成的要求时,不妨坚定去拒绝。“抱歉,我可能没办法帮助你”,相信我,这句话不会影响你和真正朋友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Ok, E., Qian, Y., Strejcek, B., & Aquino, K. (2020). Signaling virtuous victimhood as indicators of dark triad personaliti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Allan, S. & Gilbert, P. (1997). Submissive behavior and psychopathology. British Journal of ClinicalPsychology, 36, 467-488.

[3] https://mp.weixin.qq.com/s/oQILqDVHcr3uuoAr9uxJ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