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你说我说   >   正文
你说我说

“我们都是自己人”

发布日期:2021-09-29    作者:文/汪龙佳 图/张煜培    编辑:许奕清    浏览次数:

刚上大学时,讨论家乡所在是各种团体聚会经常会谈到的话题。在山东同学居多的山大,如果遇到一个来自笔者家乡(安徽)的同学,心中的亲切感油然而生。生活中类似的情况有很多,研究也表明人们更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靠近,不论是人格特征、价值观、经历,还是背景、兴趣和品位等,我们都更偏爱与我们有很多共同点的人。因为这些共同的特质会让人产生一种“我们都是自己人”的感觉,也被解释为“自己人效应”。

什么是“自己人”效应?

前苏联社会心理学家纳奇什维里把彼此有一定相似之处的人称为“自己人”,而“自己人”之间,一般都容易相互沟通、相互信任、相互认同,这种现象叫做“自己人效应”。具体来说,是一种由于双方在民族、籍贯、距离、经历、情感等方面具有相同、相似之处而产生的相互沟通、相互信任、相互认同现象。由“自己人”效应衍生出一个社交心理学上的概念——相似效应,即人们之间的相似性会引起喜欢、吸引的情绪或态度。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你和一个陌生同学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如果你发现你们俩有一个同款的水杯,并在交谈中发现都是精心挑选了很久的结果,那这种品味相近会迅速拉近你们之间的距离;再比如,网友给别人安利的时候经常说的“只要你喜欢xxx,我们就是永远的朋友!”“只要你给xxx投票,我们就是异父异母的亲兄弟姐妹!”等,其实都是“自己人”效应在偷偷发挥作用。


“自己人”效应在哪发挥作用?

一方面,各种竞选中“自己人”效应可以发挥很大作用。美国总统林肯曾在竞选演说中回应:“有人写信问我有多少财产。我有一个妻子和三个儿子,他们都是无价之宝。此外,还租有一个办公室,室内有办公桌子一张,椅子三把,墙角还有一个大书架,架上的书值得每个人一读。我本人既穷又瘦,脸蛋很长,不会发福,我实在没有什么可以依靠的,唯一可依靠的就是你们。”这种话语立马就拉近了总统候选人和民众之间的距离,作为听众的投票人可能会想:“原来并不会因为林肯是候选人就会有三个妻子,这和我过的生活也差不多嘛!”自然地,这会加重民众心中偏向林肯的砝码。而换个角度,如果林肯仅仅通过一系列的证书奖项来炫耀自己的治国才能,恐怕民众也只会觉得他是个很优秀的人,而很难心悦诚服地将手中的票给总统。或许你觉得总统竞选离你太远,但想想每年的班委竞选、评优答辩,同样的思路,如果能巧用“自己人”效应,或许都会给你提供一些帮助。


另一方面,“自己人”效应也被广泛应用于商业宣传中。著名传播学家施拉姆曾说过:“受众在信息接受活动中感到传者与自己有相似或相同之处,在心理上将其定位为自己人,因而强化了传播效果、提高传播影响力。也就是说,人们往往对‘自己人’所说的话更信赖、更容易接受。”比如很多老年保健品的广告就会请一些老年演员来演绎生病后吃下药之后立马见效,腰不酸了、腿不疼了、一顿能吃一头牛等效果,这往往会让坐在电视机前患有同样疾病的老人产生共鸣。这种商业宣传离我们的生活很近,想想前段时间某商场里的“女装尺码建议表”: S对应瘦,M对应美,L对应“烂”,XL对应“稀烂”,XXL对应“稀巴烂”,并且还标注着“仅限18-35岁女生,根据身材请先咨询客服”。这个表格之所以被骂上热搜,除了渲染对女性的身材、年龄焦虑外,更重要的是商场站在一个审视者的角度去进行判断,而不是以“自己人”的视角给予对女性多元的尊重。


此外,“自己人”效应也可以在社交层面有所助力,比如前文提到的“相似效应”,都可以成为在陌生场合迅速建立关系的有力武器。不仅如此,也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关系,就像作家苏岑曾说过的,爱一个人最好的方式,是经营好自己,给对方一个优质的爱人。当我们遇上了优秀的人或物,拥有的最好办法就是让自己变得更优秀,从而让对方接纳你为“自己人”。

正如林肯所言:“一滴蜜比一加仑胆汁能够捕到更多的苍蝇,人心也是如此。假如你要别人同意你的原则,就先使他相信:你是他的忠实朋友即‘自己人’。用一滴蜜去赢得他的心,你就能使他走在理智的大道上。”在处理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时,如果能够巧妙地发挥“自己人效应”,或许会有一个不一样的结果哦~。


参考文献:

[1] Barelds,D.P.H. & Barelds-Dijkstra, P.B. (2007). Love at first sight or friendsfirst? Ties among partner personality trait similarity, relationship onset,relationship quality, and love.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24(4), 479-496.[2]周卫海,钟东.运用好『自己人效应』[J].政工学刊,2005,(11):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