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经常话到嘴边就忘了自己要说什么,我一度认为自己的记忆系统有点问题,尤其是在那些遇见尊重的师长却忘了他姓什么该怎么称呼的日子里,我都很想锤醒自己。后来,我发现我不是一个人,英语国家甚至为这种现象创造了一个十分生动的词组“tip of tone”:我要说的话就在我的舌尖上蹦跶,可我就是想不起来要说什么。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这种令人抓心挠肺、耿耿于怀的舌尖现象。
心理学将舌尖现象定义为个体无法想起某种信息, 但是觉得自己知道它, 并且感觉到它就在自己的嘴边, 而且自己可能很快就会想起来,因此产生了熟悉感和即将回忆出的迫切感的现象。
为什么明明我们知道自己要说什么,可话到嘴边却不记得了呢?
认知心理学研究发现,我们的大脑就像一台电脑,记忆过程也像电脑运行过程一样,先将各种感官习得的知识与感受自动编成形码、声码和意码,然后再将这些编码储存到大脑组织中的不同部位。于是,当我们回忆某种信息时,大脑便会自动检索这些信息的编码,解码后对其进行联结,然后得到最初获得的信息知识。
这个提取—编码—储存—检索—导出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都会导致我们的记忆产生偏差。而舌尖现象的出现就是因为当我们在回忆时无法检索到某种“编码”或是在解码后无法进行合理的联结,因此导致我们对需要回忆的事物有印象却无法定义。
换言之,舌尖现象是由大脑对记忆内容的暂时性抑制所致,这种抑制可以是来自外界的影响,譬如当下情境的特殊体验掩盖了回忆的特征;也可以是来自自身情绪的影响,譬如考试紧张等。在消除了这些抑制因素后,舌尖现象往往会迅速消失。
大多数情况下,舌尖现象都是无伤大雅的,但当它发生在考试期间时就会令人措手不及。背了许久的“马冬梅”,最后却犹疑地写下了“孙红雷”,付出的努力全都白费,这绝对是一场灾难。
所以,为了规避考试中的舌尖现象,我们可以:
01
形成知识体系
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对学科知识进行整理规划,善用思维导图、多感官记忆(利用眼观、口述、手写等多种动用身体感官的记忆方法)等方式,及时复习,巩固记忆,建立起有效的适合自身情况的知识体系,以便在需要运用的时候能够准确及时地检索提取。
02
保持冷静
考试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紧张情绪,而紧张是舌尖现象的好朋友,那些还没有在记忆里扎根的知识很有可能因为紧张而被忘记。所以这时候,一定要保持冷静,试着联结相关的知识,试着寻找答案在记忆中的线索。
转移注意力
当我们在一个知识点花费太长时间还是无法回忆起来的时候,就应暂时放下这道题,把注意力集中到其他题目上,有时,转移注意力让我们的大脑获得短暂的休息,会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
下一次记不住“马冬梅”时,你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参考资料:
[1] 王红亚,王雪丽.舌尖现象的研究进展[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4(04):15-18.
[2] 百度词条“舌尖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