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买了一件衬衫,现在又在看跟它搭配的外套。”
“买了燕麦和酸奶,是不是应该有款更好看的碗来泡?”
“键盘这么贵都入手了,搭配的鼠标也一起买了吧。”
“……”
许多人都经常有着这样的体验,有时购买了一件商品,消费的愉快还没翻涌多久,就又陷入了由这一次购买引发的对其他相关商品的念想当中,有如一串连锁反应依次在心头响起。于是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在最初的消费之后,我们又被拉入了“一时兴起”的不必要消费之中。
事实上,这正是一种名为“鸟笼效应”的心理现象,指的是人们偶然获得一件原本自己不需要的物品之后,会因此继续添加更多与其相关但也不需要的物品。本不养鸟的人拥有了一个鸟笼,那么极大可能地情况是他会因此而买一只鸟。在无意获得之外,我们更多时候是有意获得,比如有时我们确实需要购入一件衬衫——但萌生的这件衬衫是否更适合搭配一件针织开衫,穿它时戴一条项链可能更好看……在必需消费之后,我们又不自觉地把我们确实需要的那件东西任由消费欲望打造成了消费主义的“鸟笼”。
而消费主义的“鸟笼”诱引着我们放入的不仅仅是其牵连相关的其他我们原本并不需要也本不想购买的东西,其本质上更是困囿我们的理性,困囿着我们自己。
在这层心理原因之上,现今盛行的消费主义与飞速发展的网络购物更是将“鸟笼”打造地愈发华美坚固。“3·8女王节”的降价、“6·18”的联动,更遑论“双十一”、“双十二”的购物狂欢,我们太容易在这些强化消费的喧嚣里迷失,而一时“剁手”之后,我们更容易被关入消费主义的“鸟笼”之中。在早已步入大数据分析时代的当下,你的每项购物都不再是“秘密”,而是消费主义试图牵引的对象。你是否察觉到无意中点进一个商品页面,此后网页会一直推送相关商品的广告?你是否留意到网络上所谓的“猜你喜欢”,是真正迎合你潜在喜好?你是否又感受到,当你一次消费之后,与之关联的商品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占领着你大开页面……
我们太容易步入“鸟笼”了,不经意间成为消费主义的囚鸟。
那么,我们又是否就此安于成为消费主义的“笼中鸟”,被消费主义所缠绕围困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消费主义一直错踏,很有可能在某个时刻坠入深渊,正如“许多人教过你花钱,却没人教你还钱”一样,在超前消费、非理性消费等冲动之下,困在“鸟笼”中的青年学生,极有可能错踏光阴,悔困青春。
而我们要做的,是认识到这一问题,并努力予以挣脱“鸟笼”,青年学子当翱翔于蓝天享青春风华正好,当谱写许多关于意义、价值的美好事情,而不是把时间、精力虚费在消费主义“鸟笼”之中。挣脱“鸟笼”的方法,正在我们手中。
首先要尽量避免冲动消费与无意义消费,在冲动购买之前,不妨冷静一段时间,可以是两个星期,在这段时间之后,再问问自己是否仍要消费。这不仅给了我们一段冷静思考的时间,避免了许多头脑一热的冲动行为,更让我们能够去伪存真,让每一次消费都更赋意义。
其次,我们也可以问自己那经典的“消费三问”——“我是否需要”、“我是否合适”、“我是否喜欢”。在这三个问题当中,我们也会做出衡量思考,对自己的想法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
最后,倘若“鸟笼”真的已经到了你的手中,你觉得不为此买相关的东西可能会闲置这个“鸟笼”而感到可惜,那么你要认清这仅是可惜而非需要,不如将它卖出或赠与其他真正需要的人,毕竟之于你是“鸟笼”,可能之于别人是真正所需。
飞离消费主义的“鸟笼”,才能不受束缚,真正拥有一片广袤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