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你说我说   >   正文
你说我说

【心理看世界】被“免费”抵消掉的理性行为

发布日期:2019-01-02    作者:曲丹    编辑:孙浩令    浏览次数:

    传统经济学假设人是理性的,一般人的观念也是如此。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人都是“理性”的“经济人”,人的本性就是逐利,利润动机和经济激励是人们以物易物、买卖和交换的基础;在自由买卖和交换的基础上形成了货币和市场,而自由的市场是最有效率的,它可以通过价格机制与供求来调节市场行为,所以不需要政府干预。他在书中提到,肉商卖牛肉给顾客,不是因为他有意促进顾客的福利,而是因为他想赚钱。同样,酿酒商或面包商追求其自身利益,但是结果是帮助了别人。另一方面,顾客并不试图促进肉商、酿酒商或面包商的利益,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去买牛肉、酒或面包。然而,肉商、酿酒商或面包商从顾客的自立行动中得到利益。这些人在斯密看来,“受到一只看不见的手指导”,这只看不见的手就是市场。

    在传统经济学中,我们都是理性人这个假设意味着,我们生活中会计算所有选择的价值,然后采取最佳的行动。要是我们犯错,做出不理性的事情,怎么办呢?传统经济学也有解答:市场的力量会快速地让我们回归理性的正途。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事实并非如此,我们的理性程度实在是远远低于标准经济理论的假设。最常见的就是,两种止疼药摆在货架上,你会不会本能的认为贵的效果更好?在我们认知中根深蒂固的一种想法,觉得一个东西如果它打折扣、减价大概就不是好东西。与此相反,一个东西,比如一样药品,如果它卖的比别人贵,我们就会本能地觉得它一定比较好。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有时候,我们可能是在为自己的“心理作用”买单。

    那些让我们为自己的“心理作用”买单的因素,我们可以称为“动物精神”——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说的很清楚:我们过去在经济学中常说人是理性的动物,而“动物精神”就是撇除理性这一面之后在经济行为中影响我们的动机。影响我们做决定的东西,都可以说是动物精神。乔治阿克洛夫,200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与罗伯特西勒共同写了《动物精神》这本书来介绍动物精神,他们把动物精神分成几个部分来谈,第一是信心,第二是公平,第三是腐败和欺诈,第四是货币幻觉,第五是故事。这些都不是传统经济学中所说的会影响一个主流的理性经济人做经济行为的动机。那么信心是如何影响人的?几年前阿克洛夫的亲戚在挪威最北的小城市花100多万美元买了房子,因为当时全球房地产热,大家都非常有信心。经济学家其实一直以来只抓住了信任和相信的部分含义。他们的观点表明信心是理性的,但其实信心不完全是理性的东西,信心还包括对未来的一种盲目预期。大家都在买房子,房子价格也是在不断飙升,其实你并没有按照像密歇根消费者信心指数那样的方式推算未来收入水平如何,也没有计算未来房子收益如何,只是盲目地跟随潮流而行。在这一点上,人实在不是理性的。另一个例子是公平。通常假设供求是由市场单纯的理性经济人决定。假如某地下了一场暴风雪,随后当地五金行提高铲雪的铲子的价格。需求增加导致价格提高,五金行提高铲子的价格完全合理。但就现实来说,我们会发现82%的受访人认为在暴风雪之后提高雪铲的价格是不公平的,五金行是在发顾客的灾难财,因为此时铲子的成本并没有提高。当然,在现实中也不会真的有五金行会在大雪的时候提高雪铲的价格,因为人们对公平的执着。

    人类总是对免费过度执迷,这其实也是一种不理性的“动物精神”,它导致我们在日常中常犯一些错误——例如在网上买东西,或许你就会为了免运费而多买一个远远高于运费的东西。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贪图免费的好处。免费这个东西,有非常神奇的效用,它会抵消掉我们很多特别理性的行为。如果你在双十一、双十二时无意识地被自己的动物精神误导了消费行为,那么在即将到来的春节,希望大家都能理性“剁手”、理性消费。

                          

参考文献:《可预期的非理性》《动物精神》《国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