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你说我说   >   正文
你说我说

【心理看世界】从犯罪心理学谈精准扶贫

发布日期:2018-11-27    作者:曲丹    编辑:崔玉婷    浏览次数:

2010年的《今日说法》节目曾经报道过这样一起案例:2010年9月16日的晚上,在贵州省一个山村中学里,发生了一件令人愤怒又难以理解的事情——一名初中一年级的女同学被强行带到了初中三年级的一个男生宿舍,在这个宿舍里,5名男同学对她实施了性侵犯。更加令人发指的是,事发时除了强行将女生拖拽至宿舍的两名男生外,屋里还有其他18个学生。他们互相起哄怂恿,把侵害女生的行为当成是一种展示勇气的行动。当晚一共有5名男生对该女生实施了侵犯。

这样的案件发生后,我们自然会产生很多疑问:这5名男同学平时是怎么样的?为什么当天晚上会做出这样的事情?除了他们之外的15个男同学那天晚上在干什么?为什么没有人出手帮助这名女生呢?记者采访得知,班主任和班里的同学都觉得,犯案这5名同学离犯罪这两个字似乎很远,他们仅是平时调皮,没有其他欺负女生的行为。而当晚其他十五名男生大概有这三种心态:一种是事不关己的冷漠;一种是有是非观念却缺乏站出来的勇气;最后一种也是最可气的,全程跟着起哄看热闹,全不把女生的痛苦当回事。当然,学校平时的管理固然存在问题,但发生这样的事情,把板子都打在学校的身上,显然有失公平,因为还有社会和家庭的责任。这些男生的家庭情况相仿——生活在经济落后的乡村,父母忙于外出打工疏于教育,他们主要是从黄色视频上了解性知识,而家长对于在男生手机里发现的黄色视频不以为意。这起案子的涉案者缺少基本的怜悯同情和对一个女孩子基本的尊重。为什么没有基本的底线,可能就要拷问我们的环境和家长了。

在心理发展过程中,人最早出现的情感是依恋,比如半岁的小孩只认母亲一个人,在丰富情感的抚养下孩子听到的声音和见过的面孔越多越有助于孩子的语言能力发育,孩子也愿意出去结交同伴。伙伴关系的发展给予了孩子群体交流的过程,这就是初期社会性的发展。情感的发展是有台阶的,早年来自父母,紧跟着是同学老师,接下来是同性(小学六年级至初二),再接下来是异性。恋爱之后人就开始不自私了,开始为他人着想。当一个人能对一个人有所感受,才是完成了成熟的爱,也就是博爱。

有犯罪人格的人,这类人的人格是在犯罪的背景中形成的,从小没人管,无法自己生存,只能不择手段。人性是养出来的,六岁之前父母不要离开孩子,父母对孩子稳定的抚养至少要在六岁到十八岁,许多有犯罪人格的人也恰恰是在这个时候在情感方面容易出现问题。孩子抚养过程中我们都看到了奶粉,看到了疫苗,看到了空气,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我们人的生活环境——家庭。

 说穷,我们没穷过60年代;要说乱,我们没乱过文革。可是为什么现在这些丧失人性、不可思议的案件这么多?很重要的一点,是这些作案人的情感异常。而情感异常在哪儿?就在于他作为人的成长发展过程中,情感培养过程的缺失。

 当今中国社会转型发展迅速,在当今两亿多农民工的背景之下,急需解决留守儿童的抚养和教育问题。

 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手段之一,如在贵州毕节建设高山冷凉蔬菜基地和中草药、天麻、使用菌种植基地以及油用牡丹基地。现在大棚中快的蔬菜四十天就可以生产一茬,除去冬天,一年可以生产六茬。这也就是说,一个大棚一年可以增加收入8000-10000元、一个大棚基本上可以解决两个人的脱贫。扶贫基金用于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和建设基础设施,在当地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推动劳动力就地就业;同时在教育扶贫方面,建设学校、医院、老人院、儿童福利院和职业技术学院等基础设施改善毕节相对贫困人口的生活条件,提高受教育水平、人口素质从而提高其脱贫积极性。贫困地区的劳动力可以在当地实现就业,减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在缓解城市交通住房就业压力的同时,也使他们可以陪伴孩子成长,孩子能从小受到父母的教养,接受水平较高、设施较好的学校教育,也许可以阻止犯罪人格的养成。

过去五年,中国共产党以每年减少1300万以上贫困人口的成就,让全世界为之惊叹,书写了人类反贫困史上最伟大的故事。孩子是国家的、社会的,不仅仅是家庭的。如果孩子从小没有教育好,将来危害的是整个社会和国家。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实施精准扶贫,尤其是产业扶贫促进劳动力在当地就业,也许可以降低贫困地区的未成年犯罪率。2020年我们将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也将是更加和谐、安全、稳定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