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曾自豪地说:“自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至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为什么古今中外只有红军能完成如此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而与长征相比,汉拔尼的跨越阿尔卑斯山“看上去像一场假日远足”,“拿破仑自莫斯科的撤退也只是灾难性的失败”?
后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嘹亮地唱出了答案: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英勇的革命者们心中都有颗太阳照耀,这颗太阳便是他们伟大的理想和信念。
同样是追寻心中的太阳,“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而红军翻越了陡峭险峻的高山,跨越了激流汹涌的江河,穿越了沼泽遍地的草地,冲出了国民党十万军队层层围追堵截。可见,追求理想和信念的方式不通,结果也会不同。红军用鲜血和生命为后人总结了经验。
向着理想和信念前进,不能只顾埋头赶路,还要时时看看方向。红军长征之初,在李德、博古的指挥下采取“搬家式”转移,队伍辎重压身,行动迟缓,错过了抢渡湘江的时机,导致红军血战湘江,由八万人锐减至三万。如果坚持原来的前进方向,“中央红军有可能全军覆没”。在严峻关头,毛泽东提出改变战略方向,放弃同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从而挽救了红军,也挽救了中国革命。
向着理想和信念前进,就要有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面对困难时不能一味妥协,更不能逃避,唯有像勇士一样直面困难,才有可能取得胜利。长征途中经过的大渡河畔,是石达开曾经全军覆没之地。面对天险,石达开发出“大江横我前,临流曷能渡”的千古悲叹,宁愿幻想敌人手下留情却不敢一搏。而同样在大渡河畔,面临更严峻的形势,红军却拼死一战,十七位勇士乘坐小舟冒着弹雨强渡,硬是渡到对岸与敌人短兵相接,二十二位英雄腰缠手榴弹,踏过只剩铁索的泸定桥,掩护后面的队伍边冲锋边铺桥。最终,历史的悲剧没有重演,破釜沉舟的红军战士粉碎了“石达开第二”的预言。正如史沫特莱的《伟大的道路》里说:“事实、数字和一路上千山万水的名称,都不足以说明红军长征的历史性意义,它们更不能描绘出几十万参加长征的部队的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以及他们所遭受的苦难。”红军长征的艰难是我们今天无法想象的,也是我们无法体验的,我们能做到的唯有学习他们的奋斗精神。
向着理想和信念前进的路上,山穷水复的情况不可避免,无论在任何艰难下都要心存希望,乐观坚定。红军爬雪山无疑是长征途中艰难的一站,饥寒交迫、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似乎看不到任何希望。谢良同志回忆说:“风大,路滑,经常有人跌倒,甚至从雪坡上滚下去。不少同志已精疲力竭,走几步就呼呼直喘,只想坐下来歇一歇……但坐下来后,就再也起不来了”。这样的艰难在长征途中只是冰山一角,很难想象在如此险恶的环境里,竟然能诞生“更喜岷山千里雪”的豪迈诗句。也许,就像席勒所说,“只要太阳照耀,希望也会闪耀”,理想和信念就像红军心中的太阳,一直鼓励指引着他们,他们便像赴朝拜的信徒,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也正因为他们的坚定,长征才能变成黎明前的黑暗,成为“最后胜利的前奏曲”。
有本书里这样写道:“长征简直是将革命划分为‘公元前’和‘公元后’的一条分界线。其后发生的一切事情都要从这个举世无双的奇迹说起”。如今,七十多年过去了,无论我们的祖国还是我们个人都面临着新的长征,但愿这个追寻理想和信念的奇迹能鼓舞我们去创造更多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