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项研究调查了100多个国家近两万人对休息的感觉,结果发现,除了我们都会想到的愉快、积极、自由等,还有些人会觉得休息是“烦人的(annoying)”“令人担忧(worrying)”“有愧的(guilty)”,等等。
为什么好好的放假有人会不喜欢,还觉得是受苦呢?或许有些同学曾有过相同的感受:看着周围的人都在不断地“卷”,即使自己是在放假时休息,心里也难免暗暗产生“愧疚”“虚度时光”的自责感——卷又卷不动,躺又躺不平——总因放松而感到自责,这个局面有破解之道吗?

在当下平均学历升高的的环境中,出现这样的焦虑情绪其实是很正常的。但当我们长期压抑自己的享乐欲望、只追求未来的目标时,就可能会出现一种难以自控的状态,即“自我固化(ego-fixation)”。
形象地说,就是当我们长期控制自己投入工作后,哪怕不想再坚持工作了,也没办法放弃对工作这件事的执念,即使处在假期中,也会不由自主地感到不自在,总感觉浪费了很多时间,感到很焦虑……
目标系统理论认为,我们日常工作时,需要控制自己不摸鱼,才能实现长期的目标;而放松休息则和长期目标相反,是一种当下的享乐目标。一般来讲,在实现目标时需要控制自己的想法和欲望,以此来更好地实现目标,而且在多数情况下需要控制的就是自己“想玩”的想法,不断想着“我需要工作”“摸鱼可耻”等观念,来控制自己投入工作。
且对于“享乐”这件事,一些心理学家提出的“享乐能力”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不会被侵入性想法打扰,二是能够成功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上述想法频繁地出现,就会导致那些想法在我们脑中根深蒂固,甚至在休息、享乐时也会控制不住地侵入大脑,导致无法成功地“享乐”和休息。

现如今,内卷在如今社会中无处不在,你我或许在某个时刻就身陷其中。或许,之所以我们会在努力和休息的矛盾中挣扎,也是因为内心存在激烈的冲突。
我们的动机分为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它们都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因素。内在动机是指个体出于自身兴趣、好奇心、满足感或个人成长而进行某项活动;而外在动机是指个体为了获得某些外部奖励或避免惩罚而进行某项活动。前者来自于活动本身,而后者来自于活动本身之外的因素,如金钱、名誉、社会认可等,当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同时作用并产生冲突时,就会让我们内心感到矛盾和焦虑。

比如说,自己明明对本专业不感兴趣,或者未来只是想做一个普普通通的打工人,但碍于父母的压力、社会的洪流等因素,不由自主地消耗了过多的精力在自己不感兴趣事情上,而这些事情的完成并不能带给自己足够的正面反馈,让自己能够“自然而然”、快乐地进行接下来的工作,所以只能靠着内心中的那一句“我需要工作”“摸鱼可耻”,吊着一口气,让自己把工作做完。
之前,在内卷和躺平被频繁使用过后,“45°人生 ”横空出现,指的是一些年轻人们在卷和躺、顺从和反抗、主流和边缘之间反复横跳后,选择了另一种可能:45°人生——即拒绝迷茫中的无方向感的努力,却又不会一味地躺平,而是融入更广阔的文化河流。
在上面的叙述中,我们简单分析了“卷不动但躺不平”的原因,又分析了由休息而产生的愧疚感究竟从何而来。总的来说,这一切的出现都是有原因、且合理的,如果你读完本篇文章突然意识到,自己好像已经很久没有彻彻底底地休息放松了,那么或许需要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态,重新审视休息的价值。

或许我们无法简单而快速地说服自己去大胆地、无所顾忌地休息,但至少要在平时忙碌的生活中给自己留出足够的休息空间,至少要在这个很长的暑假中给自己预留出足够的休息时间,慢慢地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毕竟休息不是浪费时间,而是为了更好地前行。